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2.

              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

              A.经济生活形态
              B.秦帝国的建立
              C.制瓷业的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 3.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由此可见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 4.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 5.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材料二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3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 6.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徒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湘离接,通汉壮……”该诗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芍陂
              C.大运河
              D.郑国渠
            • 7.

              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应收集的直接史料是(     )

               

            • 8.

              丝绸之路是中国联系西方的“国道”。汉代的丝绸之路可以见证

              A.灌钢法技术制作的兵器外销
              B.火药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
              C.“井渠”技术向西传到西域
              D.大量精美的瓷器远销海外
            • 9.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注重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10.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