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4分)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引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侧重强调什么?(4分)(2)概述中法两国的两种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自产生的作用。(4分)

              材料三  “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因素,(2分)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2分)

              材料四  “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思想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4)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对“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的理解。(2分)

               

            • 2.

              近现代以来,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8分)

              材料一  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直到18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一直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 摘自左大培《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1)(原创)根据材料一说明18—19世纪初英国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4分)指出该经济政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洲殖民地与欧洲的工业化之间的关系。(6分)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摘编自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棉织品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10分)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解放前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

              1949年

              1952年

              1983年

              棉花

              1936

              84.9万吨

              52.4

              153.6

              546.2

              棉纱

              1933

              44.5万吨

              73.5

              147.4

              734.8

              棉布

              1936

              27.9亿米

              67.7

              137.3

              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和1983年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时间

              主要原因

              1952年

              1983年

               

               

            • 3.

              (14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4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2分)

               

            • 4.

              (26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材料三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等六个方面, 对于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一度曾经功勋卓著:这项制度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结构中添加了调和剂,使社会阶级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化等等趋势,曾经的盛景渐渐消损,从而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新的思考。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的生存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8分)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12分)

               

            • 5.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     通过十字标尺测量,航海者可以确定维度

                 图1                                           图2

              美洲一些植物,被欧洲人所熟悉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图3                                 图4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上图片所反映史实间的内在联系。(12分)(要求: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 6.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中,自由主义在欧洲大陆得到迅速传播。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思想家那里有很多解释,从抽象的理念角度,自由主要是指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法律除外)的发展和人格独立,个人的独立选择等。个人的自由发展既包括经济的自由发展,也包括个性及其他方面的自由发展,并强调这种发展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是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限制和约束的……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程上来……

              古典经济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坚信自然秩序——市场的自发作用……他的结论是:政府干预、管制、授予垄断和特需补贴都会误导资本并会减少资本对经济福利的贡献;政府的行为会制约市场从而降低资本积累率和劳动分工程度,并相应降低社会生产水平。

              ——摘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亚当·斯密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诞生的历史背景。(10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曰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曰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5分)

               

            • 7.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音间)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以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

              (1)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人引进西学的原因,并概括其大致历程。(12分)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2)结合欧洲和中国近代化的史实评述材料二的观点。(14分。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 8.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1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新中国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

              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

              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应该分别是什么?简析其主要依据。(9分)

               

            • 9.

              (24分)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这一新浪潮的认识。(6分)

               

            • 10.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材料三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四 在最近两个世纪,随着更多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工业生产的规模加大,污染量已急剧增加,而越来越多地使用复杂的人工化学品,污染也变得更加危险。污染的后果已从工厂的邻近地区,通过跨国污染如酸雨,使有毒物质扩展到世界上最遥远的地区。

              ——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 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4分

              (2)分别按照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8分)

              (3)分别以近现代英国、为例苏联,指出材料三“原发型” 与“传导型”国家开展工业化的主导力量,(4分)20世纪末,中国开展工业化有何特点?(4分)

              (4)根据材料四的作者是否赞同现代化?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