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枝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形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 4.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5. 读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

              [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C.民族工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
              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6.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 7.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8. 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这意味着
              ①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
              ③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无足轻重 ④中国工业的发展缺乏技术与资金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 9. 下表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反映出

              [     ]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 10.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内在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