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变化中的孔子
                     材料一: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巴黎,1687年)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祭孔令》(1913年)
                     材料三:“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
              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伏尔泰、袁世凯、李大钊分别如何评价孔子?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形象的嬗变?
            • 2.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真读过他(孔子)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而没有丝毫江湖骗子的货色。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材料三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材料一、材料二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如何?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对孔子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 3.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文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4. 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自于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
                 材料二  近代早期,采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幺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多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基人即秀才,从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救各虽迥别,道同本”,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秦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任选材料三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尊崇孔子、抬高孔子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不仅蕴藏着“客观”的史实,还能延伸出“主观”的史论。韩国人金正彬、金德镐编绘的《漫画论语》是一部畅销亚洲的国学漫画著作,作者把古文加注释的催眠式阅读改变为通俗又睿智的谐趣式享受,很适合拓展与孔子相关的学习。

              请归纳漫画信息并客观地评价孔子的思想。
            • 7. 孔子“仁”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 8.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思想绵绵浸润中国历史2000多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孔子式的实践。在人民公社时期,在改革之前的国营企业里,我们不去着力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而是专心研究如何平分“蛋糕”,于是“大锅饭”就形成了。“大锅饭”越吃越稀,甚而至于逐渐变为“大锅粥”、“大锅汤”了。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据材料二,说明老农为何不欢迎孔子式的实践?
              (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孔子观点的局限性。
            • 10. 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