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字沙尘暴
                                                        张炜
                 ①网络传播是个不可回避的巨大现实,我们这里的文化人在任何场合都要谈到网络衍生的诸多问题.可是在国外比如在欧洲,这个问题就不像我们这里显赫.这是有点奇怪的事情.
                 ②我们与他们相逢,几乎无一例外都要谈到网络传播对青年的伤害,谈到了对低质海量传播的恐惧.大家用了一个词汇:“沙尘暴”--文字信息的巨量翻涌,呈弥漫式席卷而来,这种比喻再贴切不过,它来自一种实际感受.
                 ③奇怪的是外国学者对我们的强烈反应都感到不解,甚至有点木木的.后来才知道,他们那儿基本不存在这样的恐慌.因为他们那里虽然也在网络上发表东西,但相比我们这里既少得多也认真得多.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如果发表作品,也当成纸上印刷品一样--怎么会不一样?网络只是园地和载体的一次改变,作品该怎样写还要怎样写.当然他们主要还是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为了便捷,有的很成熟的外国作家偶尔也在网络上首发创作,但文字上讲究的程度是不会变的.
                 ④这就使人想到,同样是一个现代科技工具,在不同族群里发挥的功能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不可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对一台手扶拖拉机感到好奇.一些人还记得,那时候村子里如果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的人都要跑出去观看,连老太太都出门了.到了今天,可能在村子里摆上一辆坦克都难有这个效果.可见对现代科技工具,还有一个习惯的过程.我们是一个科技特别不发达的地方,越是这样的地方,就越是容易产生技术崇拜.
                 ⑤事实上无论网络的传播效率多么高,都不能改变个人艺术创作的品质.其品质不论发表在哪里都是一样,印在草纸上、金箔上,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为载体而改变自己.
                 ⑥所以严格讲,没有“网络文学”,只有文学.也没有分类细致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只有文学.载体从古到今不知改变了多少次,变化之大几乎是翻天覆地,但是文学的标准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
                 ⑦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低劣文字等等呈现海量的趋势,形成了“文字沙尘暴”.但是,网络一点都不可怕.对高效率的工具,一味地排斥还不如利用.如果网络搬运的文字信息干净而讲究,那不是一件极大的幸事吗?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掌握在谁的手里、怎样使用,这才是关键.
                 ⑧总而言之,越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越是需要和它相匹配的更高的道德伦理素质,不然灾难就有可能发生.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外国学者对“文字沙尘暴”基本不存恐慌是因为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
                 ②文中用“文字沙尘暴”来比喻在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并呈现海量趋势的文字.
              (2)第四段中写七八十年代全村人争相看拖拉机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4)某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这样一段文字:“语文老师给我们看《超能陆战队》,duang~duang~
              duang,大白萌萌哒!太给力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请你结合文意对这一现象做简要的评述.
            • 2.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王学富
                  ①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案例:在幼儿园里,如果一个班上的孩子循规蹈矩、整齐划一,上级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就会赞扬这个班上的孩子,赞扬带这个班的老师.而在另一个班上,老师用自然的方式带孩子,领导来视察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玩耍,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领导会提出批评,说:太散漫了.
                  ②但是,这位幼儿园老师说,前面一个班的孩子中总有人会憋着大小便,不敢对老师说.后面一个班的孩子不会压抑自己自然的需求.
                  ③这看起来是件小事,却是重要的区别.
                  ④规则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安全,过于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可能影响孩子的自然成长,甚至造成压抑和损伤,使孩子不敢表现自己的独特.
                  ⑤什么是独特性?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人生来就与众不同,一个人敢于活得与众不同.
                  ⑥据研究,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明显的自我意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跟母亲分开的,跟环境是分开的,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要表现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独特性的需求.但是,当一个人生下来,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这会压缩孩子成长的“独特性”空间,他的创造力也一并被压抑了.
                  ⑦我们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这样的观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不同”的容忍、认可、欣赏和培育.“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你这样,这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某个言行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家长、周围的人对我们这样说.其中的逻辑是,如果我们做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行为,那是危险的、可怕的.如果我们跟别人一样,才会安全.
                  ⑧一个人要成长,需要有勇气坚守自己的独特性,与压抑自我的因素战斗,这种反抗行为被人称为“叛逆”. 合理的叛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叛逆称为“小鸟试翅”.
                  ⑨不敢试翅的小鸟,一直呆在窝里,无法成为能够飞翔的鸟.没有经历过反抗的孩子,很难有勇气和有能力去成为自己.当我们有了勇气,我们就敢于活得真实,活出真实的自己.这就应了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⑩其实,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故事没有机会展开,就销声匿迹了.要让人生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最需要的是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但是,勇气是要培育的.
              ⑪我有两个期待,一是对个体的期待,就是活出独特的勇气;一个是对公众、文化和教育的期待,给每一位个体留下独特成长的空间.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1)文章开头列举幼儿园的案例故事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
              ”,长着长着就成了“
              ”.
              (3)本文的语言严密而不失生动.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
              ①我们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这样的观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不同”的容忍、认可、欣赏和培育.
              ②合理的叛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叛逆称为“小鸟试翅”.
              (4)下列说法哪一种可以作为本文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A.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B.一个人生长需要勇气,坚守自己的独特性.
              C.要让人生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最需要的是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当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亦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亦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的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亦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道家以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亦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可以完全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所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于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于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这些人如没有事做,反觉烦闷.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做些我们所不感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兴趣,但亦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是不可行的.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摘自《读者》2013年第l0期)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儿时的游戏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部分,人的理想生活,就应是这种快乐的生活.
              B.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应该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C.每个人都要对赖以生存的社会负责,所以都要做些可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做的事.
              D.个人的兴趣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家理论的一项是    
              A.人都是生活在某种社会中的,若没有社会,人就无法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
              B.人在社会中生活,总会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不能完全拥有快乐的生活.
              C.如果没有社会制度,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就都能快乐的生活,所以应取消社会制度.
              D.人皆有兴趣但各不相同,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天下事皆有人做.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围绕兴趣与人生的话题,从小孩子的游戏引出道家对理想生活的认识.分析了道家思想的局限性与合理性,提出了自己关于兴趣与人生的看法.
              B.文章大体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先论述人的兴趣的特点及种类,后半部分集中阐述人生的意义以及与兴趣的关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C.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在白话中自然融入一些文言词语,简洁明了,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读者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D.文章立论和驳论相结合.有破有立,运用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正确认识人生、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 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喧嚣时代,诗歌何为?
              陈劲松
                ①在21世纪的今天,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以及审美取向的变化,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境遇.一方面是追求诗歌精神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喧嚣的世俗诱惑;一方面是回归古典的儒雅情怀、物我两忘的传统气度,另一方面则是写诗者多于读诗者的残酷现实.诗歌就在这种两难境地进退维谷.然而,诗歌在当下的文学视野中真的就渐行渐远,在日益高涨的城市化进程中真的就不堪一击了么?
                ②不必讳言,当下诗歌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诗人圈子化、作品浅俗化,即是例证.过分的炒作与包装、不时爆出的抄袭丑闻、哗众取宠的行文艺术,诸如此类,让本应圣洁的诗坛一片乌烟瘴气,而诗歌,这原本富有生命的艺术载体,也随之变得苍白无力而又缺乏灵气.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当下文学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诗歌误区:将诗歌陌生化、边缘化;将诗人妖魔化、另类化.
                ③对此,我的看法是,人间自有好诗在,对于诗歌的当下和未来,虽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于悲观.就中国当代诗歌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尽管每一个时期的精神氛围和物质载体有着明显区别,但诗人们的写作取得了瞩目成就,却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在几代诗人的努力下,中国当代诗歌逐渐臻于成熟和完善.
                ④透过被时代喧嚣遮蔽的诗歌景象,我们看到: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也必然是生命的宣言、生活的自白,诗意地阐释着人类生命,诗化地阐释着真实生活;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也必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清醒地守望着整个世界,守望着全部人类.诗歌之为诗歌,是因为它“从生活出发,从心灵出发,直抵人世间的那种渺小、虚无、道德、悲悯和感伤.”1985年,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桂冠诗人”称号之后,他在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记者的访谈中说了一句话:“诗歌就是生活.”我对此的理解是:因为生活里有一种巨大无比的潜在力量,给诗歌带来一种无法妥协的勇气与激情.使得在诗人眼里,诗歌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就是我们的心灵和大地,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既然“诗歌就是生活”,那么就让我们的诗人们,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意,寻觅诗情,写出一首自己生命的大诗,进而保持诗人应有的尊严、复活诗歌曾经的荣光吧!
                                                              (选自2013年2月2日《新华副刊》,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说明?
              (2)第①段中“诗歌面临的边沿化境遇”是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3)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第④段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一个真正的诗人需要具备哪些情怀?
            • 5. 阅读《读书声与强国路》一文,回答第(1)-(4)题.
                读书声与强国路
                陈晨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有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③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
                ④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⑤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⑥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为文章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作为一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
            • 6. 放弃也会成功
                ①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著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著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②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时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也会成功.
                ③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当你确定目标,这种执著就会成为一种通向成功的阶梯,但有时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陶渊明放弃污浊官场,归隐田园,写出了《桃花源记》等传世之作,成为东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家.鲁迅放弃了学医,成为文学巨匠.梵高放弃了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④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往往回成为生活中逞一时之快、显意气之勇的匹夫,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⑤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放弃有苦痛,宛如壮士断臂,需要时间的良药来抚平创伤.面对短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锲而不舍、毁誉不惊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需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胸怀,需要摒弃生活里用尽心思装饰出的虚假繁荣的胆识.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或许它带给你的是短暂的消沉,但只要你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你的眼前将满是和平阳光,你的世界将满是鸟语花香.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受束缚而死.
                ⑥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整个人生从此黯然无光.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
                ⑦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⑧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敢放弃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这时需要运用你的智慧,敢于放弃,重新选择,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
                                                              (作者:李汉容,选自《智慧背囊》,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放弃也会成功                   B.放弃往往导致失败
              C.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D.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
              (2)选文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B.事实论据包括典型的事例、史实和名人名言.
              C.第③段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使论据充分,更有说服力.
              D.鲁迅放弃了医学文学巨匠.这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引用寓言故事,其作用是引出论点,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第⑤段中的“放弃是一种明智”是指放弃可能带给你暂时的消沉,但只要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
              D.第⑥段中的“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意思是做事一碰到困难就要懂得放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但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曾听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位老师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让学生们都做一遍.学生们愁眉苦脸地照做了.这时老师说:“我在教你们观察和思考细节.谁观察和想到我伸进尿样的是拇指,舔的却是食指?”学生们的教训,一是没有认真观察,二是没有深入思考.
                ④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⑤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他还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⑥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⑦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是一座掘之不尽的能力宝库,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到创新,谈不到创造性工作.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    
              (2)本文语言生动,语意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意说说第2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3)第⑤段列举的名人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观点并填写在段落开头的横线上.
              (4)作者善于选择论据,运用多种方法沦证观点.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选择    作为论据,从    两方面表明了    的观点.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舍弃
                  ①学会舍弃,才能更有所得.
                  ②古人说:“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舍得是成就卓越的必有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为利所扰,舍不得而忧;为情所困,舍不得而痛.人要快乐,就要舍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③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人江海;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槃重生.人舍墨守成规,得别具一格;舍人云亦云,得独辟蹊径.可见,只有拥有舍得的心态、懂得了舍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拥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从而活得精彩,活得快乐.
                  ④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潇洒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凭借生花妙笔,他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位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的李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穷困潦倒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准,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最终成为了后世景仰的“诗仙”.
                  ⑤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无数次的抉择.当机会接踵而来时,只有那些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运.树立了远大目标,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就有了明确的衡量准绳.孟子曰:“舍生取义.”这是他的选择标准,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标.
                  ⑥放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热烈,就无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温馨…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你必须学会放弃,选择适合你自己应该拥有的,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
                                                                         (选自《心灵鸡汤》,有删改)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补充一个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 9. 阅读《自尊》一文,回答问题.
                                                       自 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4)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自尊”的理解.
            • 10.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
                  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②700多天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强烈地震,使8万多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满目疮痍.第一时间的生命大救援过后,重建家园成为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的一场严峻考验.
                  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发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战争性全国总动员令.“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地震两年过去,遭受重创的灾区呈现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新村焕发活力,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张张面庞重舒笑颜.草长莺飞的川西大地和陇南、陕南地区生机盎然.
                  ④“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这些项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一个重灾市领导在对口援建项目交付仪式上的话语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
                  ⑤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9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住板房、啃干粮,战严寒、斗酷暑,以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奉献出让灾区人民放心的优质工程.第一时间奋起自救的灾区人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枣树村农户墙上的标语,表达了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⑥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灾后重建比抢险救援更为复杂艰巨.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全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重建也不是只讲进度和效率,而是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震后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发布的恢复重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原则.为了又好又快地实现重建目标,建设者从一开始就冒着余震威胁在废墟上调查走访,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所有城镇的重建都先编制规划,再有条不紊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曾经被地震蹂躏得支离破碎的映秀镇中滩堡村,如今已成为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情的旅游小镇,不但有世界级建筑大师设计的作品,而且集中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减灾科技.所有重建地区都像这里一样,正在变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
                  ⑦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总能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不仅设立了防灾减灾日,而且制订、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政府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12分钟后就到达灾区,所有转诊伤员无一死亡,7天后灾后重建规划即启动,15天后灾区172所学校全部复课…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再次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⑧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殊的历史境遇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汶川灾后重建奇迹再一次昭示世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重建,对于灾区发展振兴乃至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而言仅仅是开始.700多个日夜的卓绝奋战显示并化作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凭借这力量,中华民族一次次渡过急流险滩走到今天;凭借这力量,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战胜未来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民族复兴的广阔征程上走向新的胜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五段划线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根据③④两段概括回答)
              (3)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彰显在哪些方面?
              (4)第七段当中加横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