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
              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
              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 2. 阅读《坐忘》,完成问题
              坐 忘
              叶春雷
                ①“坐忘”是《庄子》里的一个词,与“坐驰”相对,我很欣赏这个词,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坐忘”大致相当于“用心专一”,“坐驰”大致相当于“魂不守舍”.
                ②《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耐人寻味.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外面经过一辆华丽的轩车,大约是高官的车马,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出门观望.管宁遂与华歆割席绝交.两个人一个有定力,一个太浮躁,高下分野,判若云泥.
                ③《庄子》里讲了许多“凝神”的故事,“佝偻承蜩”就是其中之一.鸡胸驼背的老人虽然残疾,但用竹竿上的蛛丝粘蝉,百发百中.当老人伸出竹竿的时候,身子就像枯树枝,稳定性绝佳,用竹竿捕蝉自然是手到擒来,万无一失.孔子向他讨教,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老人把外面的世界忘得一干二净,肯用万物来换取蝉翼,还有什么蝉捕不到?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曾引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倘若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必定会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从而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第一等人,她的用心专一有例为证:居里夫人好读书,一进入书中,就忘了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她的姊妹们要干扰她,就在她的座椅周围叠加椅凳,然而,居里夫人读书入了迷,硬是纹丝不动,直到读完站起,椅凳倒塌,才发现姊妹们的恶作剧,也只是淡然一笑.
                ⑤用心专一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苦短,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然似丧家之犬,但始终坚持恢复传统“周礼”的志向,百折不回,不计衰荣.而现在一些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事值不值得去做,而是做出来对我有没有利,“利”字当头,追求短期效益,稍与自身利益相抵触,就放弃掉,没有一点定力.这就像风波中的水草,随波逐流,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
                ⑥一生之中,能够集中精力做成一件事,就已经
              不简单了.我们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心无旁骛,执著一点,方能滴水穿石.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浇灌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到树上开花结果.也许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但总有人会享用.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第④段举例之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出第⑤段的事例?
              (3)第⑥段加点的词“相当”在文中有何作用?
              (4)我们初中语文课文中也有很多“坐忘”的正面事例,请概述其一.(本文出现的事例除外,30字以内)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请仔细阅读第(3)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
                   乙    
              (3)请指出本文②、③、④三段的论证方法.    
              (4)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
              ,调动你的
              ,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点素心
                                                  黎武静
                偶然地,被一张照片震撼.拍片现场,红墙青瓦,演员在拍片之余执一支毛笔,捧一瓶水,就这样,在墙上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是什么让人感动,在这短暂的瞬间?想起两个字:“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15年前,年少的我读到这样的句子,只觉得漂亮,却未必懂得,但是现在突然觉得有一点懂了.
                纪晓岚的老师曾撰一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想想,不过一念之间.当野心只为白云留,花开花落,山中红萼.世味有浓淡,素心无嗔喜.
                济慈写诗时常写在纸片上,事后夹在书里做书签,或者随手扔在一边.1819年的春天,夜莺在他的屋外放歌.清早,他从餐桌边拖过一把椅子,坐在葡萄架下的草坪上,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在写着.写完却将纸片塞到书架里了事.查尔斯将纸片拣出来,细细誊出,这就是济慈的《夜莺颂》.济慈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卡夫卡的遗嘱: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的遗物里,凡属日记本、手稿、来往信件、各种草稿等等,请勿阅读,并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这是一个被米兰•昆德拉称为“被背叛的遗嘱”,他的朋友将这些整理出版,于是文学史上注定要留下卡夫卡的璀璨光芒.
                风行水上,原来只是路过.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节选自2013年《读者》第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 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4题.
                                          生命中的碎珠
                                            陈幸蕙
                ①没有一样事物,比新式的按键电话,更能具体地说明“这是一个分秒必争的世界”了.
                的确,现代人连让电话的转盘拨转回来的一两秒时间都不愿等待,我们还能怀疑这不是个节奏迅速、步履匆忙的时代吗?
                ②也许,正埘因为点点滴滴的时间,都可能是致胜的关键,值得我们加以珍惜、争取.因此,能掌握时间--尤其是琐碎时间--的人,往往也都是令人钦佩仰慕的智者、成功者.
                ③胡适先生便曾以“不做无益事,一日当三日,人活五十岁,我活百五十”的生活哲学来自勉,所以,他每日在著书立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之外,还要亲自处理诸多繁杂事务,但由于能充分掌握、支配琐碎时问,做建设性的运用,因此仍然生活得从容自如,处处流露出-个温蔼学者的修养与风范,从不觉得时间不敷使用.
                ④此外,据说是日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先生,常常在他接见的第一位客人起身离去,第位客人尚未踏进接特室之前,也必拿起手边的书籍来翻阅、研读,绝不轻易浪费这些短暂的空档.正因为他善于利用琐碎时间,来培养丰富的学识,所以当有人批评他的发型过于古板难看时,才能自信而从容不迫地回“我相信治理国家的本领,不在头皮上面,而在头皮下面.”.使得对方知难而退.
                ⑤撇开近人不谈,在我们古代那样从容、悠闲的农业社会里,就已有许多懂得珍惜生命的哲人了.陶渊明曾经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千字文中也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的格言.而宋代大儒欧阳修,更是一个善于利用琐碎时间的生活艺术家.他说,他常利用”三上“的工夫构思文章,何谓“三上”?那便是“枕上、厕上、马上”.试想,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如果每天也能利用这些看似琐碎而不重要的短暂时间,有恒地记诵一首唐诗、宋词、一句格言,或背诵几个英文单词,一年下来,该有多少收获啊?
                ⑥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比方:在一个空无一物的箱子里,我们最初可以放进一些大石头,等到再也放不进大石头时,余下来的空隙,我们可放进不少小石头;小石头已放满时,还可容纳许多细砂;等到细沙也把箱子里所有的空间都填实了,我们仍可再注入不少清水…
                ⑦如果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就是这口大箱子,而我们吃饭、睡觉、洗澡、上学、办公、休闲、沉思的时间,就相当于箱里大大小小的石头,那么,仍有不少零星、分散的空隙,可供我们完成许多事务.能不能掌握、利用它们,让每天的生活更加充实无愧,就全靠我们自己了.
                ⑧积沙能够成塔,集腋可以成裘,琐碎的时间,应该是生命中的碎珠、沙金、片玉,能勤于捡拾,并集合它们,那的确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1)题目中的“碎珠”是指    
              (2)文章①②段揭示了全文论点:    .第③-⑤段,作者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论述了    
              (3)“我相信治理国家的本领,不在头皮上面,而在头皮下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利用琐碎时间,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写一条你平时利用琐碎时间的好方法.
            • 6.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峻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魄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体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摘自冰心的《谈生命》)
              (1)选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她写出了文坛瞩目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两本诗集总的来说,大致包括三个方丽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 7. 阅读《自尊》一文,回答各题.
                                              自 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4)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自尊”的理解.
            • 8. ①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的.眼睛瞎了,意大利的安德烈•切波里却成为了著名的盲人歌唱家;     .个子高的,如姚明,自然成就了他的事业,他可以到美国的NBA去打篮球,风光无限;个子矮的,如拿破仑,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得是二等残废了,但却不妨碍他成为盖世的英雄.
                  ②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 这也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着高高树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院子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 吃不着高高树枝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③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点意义,不仅是让我们不必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处而悲观;也不仅是让我们知道拥有再多,总会有失去的时候,失去的再多,总会有得到补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充分去体味到生命其实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总是后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因此,我们不必去顾此失彼,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点,从而在这样生命的平衡中,让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舒展.
                  ④当今土耳其首富萨班哲先生,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命运似乎和他开着残酷的玩笑,他的两个儿女都是残疾弱智.但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想开了,不幸与幸运之间沟通的桥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他用自己富裕的钱,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公园.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就这样,他在富有和贫穷、健全和残疾、得到与失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⑤人的一生,并非“不是天堂就是地狱”的选择,而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力量的显示.这样,我们的生命处于一种能量守衡状态中,而对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极端才不会或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生命就是在这样的阴阳契合、内外互补、得失兼备和相辅相成中达到平衡.寻找这样的平衡,便寻找到了生活的艺术,寻找到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生命平衡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的定力,是我们琐碎人生的定海神针.
                                                                (作者:肖复兴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第①段画线处,请你补充一个典型事例.
              (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第③段引用诗词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结构是:总-分
              B.文章引用《红楼梦》的故事论证了中心论点.
              C.萨班哲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他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
              D.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总”字,强调了“生命平衡的力量”贯穿人的一生.
              (5)当你生活不如意时,你是如何平衡心理的?请举一个事例说明.(60字以内)
            • 9.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节)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
              (4)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
            • 10. 议论文阅读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第①段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证:首先解释“敬”的含义,我们可以用        这两个成语来概括;接着再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最后赞美敬业的人是    
              (2)第①选段中举出“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种地位悬殊的职业是来证明    (用原文句子作答)这个道理,这种说明方法叫做    的论证方法.
              (3)选段中主要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是:        ;第选段中庄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意思是:    
              (4)现在,我们认为,“业”不单指谋生的职业,也可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例如学生的学业.请联系你的学习生活实践,谈谈你应如何“敬业”与“乐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