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快乐带水族,引领节俭风》回答(1)--(4)题
                快乐带水族,引领节俭风
                刘金祥
                ①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电力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褚艳芳发出“争做快乐带水族”的倡议,呼吁参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带走未喝完的瓶装水.见贤思齐,择善而行.此举得到众多与会人员的积极响应,一时间“快乐带水族”成为“两会”会上会下的热点话题,成为内外媒体竞相传颂的新鲜语汇.
                ②    从古至今,勤俭节约一直被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我国目前尽管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物质生活上远未达到极大富庶和按需所取的程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百姓还在为解决温饱、摆脱困境而辛勤劳作和辛苦奔波.严峻而客观的现实要求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在内的全体国民必须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戒奢从简,以俭奉身,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眼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觉抵制用公款大吃大喝等显性浪费现象,主动克服不在意一度电、一张纸、一瓶水、一支笔等隐性浪费弊端,把勤俭节约作为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义行善举,为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贡献一己之力.
                ③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目前约有3.74亿个家庭,以每个家庭平均每月节约10度电、每年节电120度来计算,全国就可节电450亿度电,而节约1度电相当于节省400克标准煤或4000克水,显然,倡导全民勤俭节约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福祉.勤俭节约犹如掘井采矿,能够洞开汇集财富的渠道,能够辟建积累财富的平台.换言之,正是每个人的节俭奠定了国民幸福的基石,也正是每个人的无端浪费抽空了国家富裕的薪材,因此,“每个节俭的人被视为公众的恩人,每个挥霍的人被当作公众的敌人.”
                ④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大都是各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和骨干,其言其行是社会的风向标和导航仪.这次“两会”上“快乐带水族”的走红,展现的是人大代表的整体形象,更以身作则为社会传递一种信号.不事浮华,不慕虚荣的生活态度,以俭修身,以俭明志,以俭养德,以俭促廉的生活方式理应成为社会共识,把“快乐带水族”释放出的勤俭节约的正能量传递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指出第③段中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四则材料填在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古人云:“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
              C.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请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并写出你如何传递勤俭节约的正能量.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幸福的底线
                                                     陈鲁民
                ①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调侃戏谑,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
                ②一次,曾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③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④他们实际上都是在为幸福画底线,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底线也就各有不同.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个总是觉得很痛苦的人,往往就是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的人,期望值过高,欲望太大,结果与现实产生较大差距,于是痛苦就降临了.譬如说,一个把幸福底线划在得诺贝尔奖上的作家,志向固然远大可敬,但他这一辈子都很难有幸福感,因为这种机会太渺茫了;而一个经常发表小豆腐块文章的业余作家,却常常志得意满,感觉良好,因为他的底线是:文章能发表就是幸福,不拘长短.一个把幸福底线画在富可敌国上的大款,很难心想事成,自然也就无法快乐,哪怕他已经富甲一方;反倒不如那些出大力挣小钱的民工心情愉快,了无挂碍.所以,腰缠万贯的富翁未必就比家境小康的农夫幸福,身居高位的显贵不见得就比街头的小摊贩幸福,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不一定就比幼儿园阿姨幸福.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幸福的底线不同,一个画得太高,很难实现,一个画得较低,很容易达到.
                ⑤总之,把幸福底线画得低一点,稍许努力便可实现,幸福就在身旁.
                                                                                      (本文有删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文中第②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来阐明道理,这样阐明道理的作用是    
              (3)以下选项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甘于清贫,隐居南山,采菊东篱,悠然自得.
              B.诸葛亮感念先帝,出师北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
              C.刘禹锡身居陋室,交往鸿儒,弹琴阅经,清闲自在.
              D.欧阳修谪居滁州,怡情山水,醉翁亭下,与民同乐.
              (4)你赞同本文的观点吗?为什么?
            • 3.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回答问题.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③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唐朝名僧百丈禅师教训弟子时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④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⑤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啊!”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⑥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略有改动)
              (1)选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

              ②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

              ③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段意.
              (4)文中第④段和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分别直接论证了什么道理?(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第④段画线句论证的是:    
              第⑤段画线句论证的是:    
              (5)指出文中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用“|”线按选文的论述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只划两处)
              ①②③④⑤⑥
            • 4. 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回答问题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 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选文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4)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    
              ②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修炼善心
                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构建一颗善良的心.
                ②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奠定人们高尚品质和道德的重要品质.雨果曾说:“善良是人类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心地纯洁、仁爱无私是善良,宽容、奉献是善良.人有善良,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蓬蓬勃勃;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
                ③《格林童话》里有一个名为《星星银元》的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穷得只剩下身上的衣服、头上的帽子和脚上的鞋子.当他在夜里赶路时,遇上了一个赤脚的光头小男孩,就把自己脚上的鞋子和头上的帽子给他;遇上了一位寒冷的老人,就把自己的衬衣和长裤给他.当他光着身子走在树林里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变成银元落在他的身旁.虽然这是个童话,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善良之心.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与人交往,强调与人为善;个人修身,主张独善其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善良更有必要.和谐社会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其中人际关系和谐非常重要,这需要人们有一颗善良之心.
                ⑤如何修炼善良之心?
                ⑥善良虽宝贵如金,却又是人人都可以学会养成的:自要能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你就是善哉了.作为领导干部,权为民用,就是善良;作为医生,救死扶伤,就是善良;作为工人,兢兢业业,就是善良…
                ⑦善良虽博大如海,却又蕴于简单而平易的细节之中: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黑暗中倏然为你点亮的一盏灯;有时,它是寒冬里为你燃起的一盆火.更多时候,善良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的祝福.
                ⑧仁爱是通往善良的路径,真诚是开启善良的钥匙.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存仁爱,待人真诚,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的人道路就会永远有和煦的春风,我们的社会就更加安定、和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方法有什么作用?
              (3)填入第③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帮助别人就能得到金钱                    B.播种善良就收获希望
              C.与人方便就是为了自己方便                 D.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6. 阅读议论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完成下列各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4)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 7.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2010年第6期《文苑》)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
              (2)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失重感”指什么?
              (3)作者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你是怎样理解“无用”的?
              (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快速便捷的“网络阅读”和细嚼慢咽的“传统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种?简述理由.
            • 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⑤“‘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
                                                                      (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
              (1)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    ,作用    
              (3)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4)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
            • 9. 在成长中追求成功
                                                 蔡恩泽
                我们的时代是崇尚成功的时代,人人都想成功,更有不少人企盼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然而,获得成功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没想到成长.”今天,由于社会上流行一种浮躁风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期待成功,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自己的成长.
                古人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者总是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不是终日盘算何时成功.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成功其实是向某个目标前进的成长过程,而成长又是成功的蓄势待发的渐进积累.
                最近,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他的经历.在那个知识荒漠的年代里,他以一盏煤油灯励志,利用插队劳动的间隙,偷偷啃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结果,每天都有一点小进步,每年都有一定的成长.正是在煤油灯的陪伴下,他刻苦学习,最后进入东北林业大学道桥系,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而当他埋头悉心研究电动汽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会以民主人士的身份主政国家科技部6万钢2000年留学回国,从普通教授做起,工程中心主任、院长、副校长、校长,一路踏踏实实走来,7年时间,他成了共和国的一位部长.如果把这个视为人生的一大成功的话,这个成功对于万刚来说,其实只是成长的一个拐点而已.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个人的成长就相当于是孕育的过程,而成功便是一个新生命的呱呱坠地.人们看到的往往是成功者的辉煌,却忽略了成功者成长过程的艰辛,其实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当年,在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举行庆功的宴会上,他却突然“失踪”.人们四处寻找,最后,在实验田发现了他.面对沉甸甸的稻稳,袁隆平正坐在那里发愣呢!此时,上千次的实验,几十年的劳累,数不清的失败,都在他的生命记忆中.如今的成功,其实是过去的无数劳顿、辛酸,甚至是不解和讥讽堆砌而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在向成功靠近一点,其中任何一步的放弃,都会前功尽弃,成功也因此擦肩而过.
                成功是用成长做加法.在杨澜职业生涯的前15年她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她就请求导演:是不是可以自己写台词?写了台词,再问导演:可不可以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又问主任:可不可以作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还想: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更想能不能办个频道?就是这样,杨澜在其人生中一直做加法,最后“加”到了“阳光卫视”…
                其实,成功形于外,成长寓于内.成功只是人生的一两个节点,表现于外在,由别人去评论;而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是内在,在内心体验存在.
                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很多人一味追求成功,却忽视了成长.其实成长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厦很多,感悟很多,收获很多.珍惜自己的成长过程,才会让自己变得成熟.关注成长,淡泊成功,以平常心去一步步成长,也许成功就会不期而至.
                                                                 (选自《美文大观》2009年02期有删改)
              (1)选文是围绕    这一论题,提出并论证了本文中心论点:    
              (2)选文第二段引用古人的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提出了三个分论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三个分论点?试做简要分析.
              (4)全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使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选自2008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参看下表,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个字)
              段落  概括内容
                  
              ②要懂得珍惜.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要有所求).
              ⑤要超然物外,干干净净地做人(要无所求).
              (2)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
              (3)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
              (4)都是论“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谈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说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无所求,你认为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