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九步之暖
                ①我负责的1136号病房里来了新病人,叫露露,是个小女孩儿.她的到来让一向沉寂的病房有了笑声.只有15岁的少年一哲,依旧躺在床上看自己的书,一言不发.
                ②露露入院第三天,医生确诊她得了生存率很低的骨肉瘤.拿到诊断结果之后,露露的妈妈守在女儿床边,紧握着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黯然垂泪;露露的爸爸站在女儿病 床前如灵魂出壳般,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③但对此一无所知的露露还是孀居样快活,她常常常常隔着一张床和一哲说话,问这问那.有时,露露甚至要爸爸把她抱到一哲的床上,看一哲画画,让一哲给她讲故事.自从有了露露,一哲明显开朗了许多.
                ④一哲这个一米八二的大男孩,在打篮球摔倒后,膝关节肿痛,到省医院就医,被确诊为骨肉瘤伴病理性骨折,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对他进行截肢手术.
                ⑤巨大的打击使一家人几欲崩溃,这个能将乔丹的篮球生涯讲上几天几夜的大男孩,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如一头受伤的小豹,愤怒地嘶吼咆哮,拒绝截肢.然而当父亲颤抖着身体,跪在床前哀求儿子配合医生治疗时,这个暴戾的男孩的固执倔犟瞬间土崩瓦解,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汩汩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小溪,爬了满脸满颈.父子俩终于达成协议:父亲送一哲去天津肿瘤医院,如果这个全国顶尖的专业医院的诊断和省医院一致的话,一哲答应接受医院的所有安排.
                ⑥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快12点了,许多病房都熄了灯,我正在护士办公室里看书,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是一哲的父亲,用轮椅推着一哲.一哲的父亲问我:“一哲是不是可以短暂地走几步?”
                ⑦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⑧一股异样的情愫在我心头迅速地涌起,我扭头去看一哲的父亲,一哲的父亲冲我点了点头,低声地说:“护士长,求您,答应孩子吧,我量过,从一哲的床到门口,只需要走九步…”一股殷殷的温润漫过我的心,我轻轻地俯身,拥抱了一哲.
                ⑨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让护士把轮椅放在门口,然后走进1136号病房,大声地对一哲说:“祝贺你小伙子,你的病完全好了,终于可以出院了.”听到我的声音,一哲站起来,看上去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哲笑着和众人说再见.
                ⑩露露躺在爸爸的怀里,一脸羡慕地对一哲说:“一哲哥哥,等我也跟你一样把病治好了,就让爸爸带我去你家,你答应过我的,一定要带我去看大海哦!”一哲笑着点了点头,“露露,听医生阿姨的话,你一定要坚强,记住,我在大海边等你哦!”
              ⑪众人有说有笑,露露的父亲搂着女儿,下巴抵在女儿的头上,一言不发.这个知情的粗犷男人目送着一哲离开,紧咬着嘴唇,大口大口叶喘着长气,不让眼泪掉下来.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只走了几步,众人便不约而同地从后面围拢上去,用人墙挡住了露露的视线.没有人愿意让小女孩儿看到,那个少年走到门口,满头大汗地扑向轮椅时的痛苦模样.我在一个15岁少年的背影里泪流满面.
              ⑫这个坚强的少年,面对噩运,不是悲伤地无所事事,绝望地将痛苦的尘屑撤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是选择在疼痛中开花,将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瞬间.
              ⑬那一天,那个少年,用他的九步之暖,温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将大家灵魂里的某根弦,轻轻地拨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2)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A.“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
              B.文章对露露爸爸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他乐观的性格.
              C.文章④段运用了插叙,交代了一哲入院的原因及严重的病情.
              D.一哲的“九步”既温暖了露露,又温暖了众人.
              (3)选文⑤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一哲怎样的心情?
              (4)选文⑦段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5)比较下面的原句和改句,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说说理由.
              原句:一哲向露露挥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
              改句:一哲向露露挥挥手,然后,向外走去…
              (6)读了选文⑬段,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这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儿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 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会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等诱人的词句.她极少说话.说,也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涵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个子买好多的葱.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便宜.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小妹妹,给你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你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地从菜篓底下取出两个用塑料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女老师
                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十五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去,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服侍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女老师把小妹妹搂得更紧了.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了.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时,她给女老师送去一篮子小葱.那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
              (1)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结构浑然一体.“小葱”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说说它在刻画人物和结构上的作用?
              刻画人物上:    
              结构上:    
              (2)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写人物的眼睛,阅读文中划线句子“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善于铺垫,例如关于小妹妹辍学的事,其实在她向女教师讲述前,文章已有多处铺垫.你能试着找出两处吗?请摘录原句回答.
              (4)小说倒数第三段说:“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请你根据上下文,简单说说这两年间发生了哪些事.
              (5)这篇小说展示了自然景物美、人物心灵美、社会环境美,富有艺术感染力,读完全文,令人回味思索.作品结尾的省略号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其中有哪些内容.
            •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隐形的翅膀
                                                感动
                ①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懂事后,她问母亲:“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双手,可以拿饼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呢?”
                ②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因为你是上帝派到凡间的天使,但是你来时把翅膀落在天堂了.”她很高兴:“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
                ③7岁上学前,母亲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精致的假肢.那天,母亲对她说:“我的小天使,你的这双翅膀真是太完美了.”但她却感觉到,这双冷冰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那双翅膀.在学校里,缺少双臂的她,成了同伴们取笑的对象.
                ④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是荡秋千,而她只能站在远处痴痴地看着.只有在他们离开后,她才偷偷地走到秋千旁,用那冰冷的假肢勾住绳子,努力地踮起小脚尖,坐上秋千板.她坐稳后,那瘦小的身子前后使劲地晃动着,慢慢地,秋千荡了起来.这时,她闭上眼睛,听耳边掠过的风声,想像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⑤14岁那年的夏天,父母带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⑥每天,她都站在甲板上,任两截空飘飘的衣袖随风飞舞,每当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多好,哪怕只飞一秒钟!”
                ⑦“孩子,其实你也有一双翅膀的!”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循声望去,吃了一惊!一位黑皮肤的老人,没有双腿,整个身体就固定在一个带着轮子的木板车上.此刻,老人用双手熟练地驱动着木板车,在甲板上自由来去,她看呆了.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从非洲大陆出发的,如今已经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而支撑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双手.“孩子记住,那双翅膀,就隐藏在你的心里!”船靠岸那天,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
                ⑧她开始练习用双脚做事.为了让双脚保持柔韧有力,她每天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锻炼.不懈地努力让她的双脚越来越敏捷,她的脚趾开始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她不但学会了写字、梳头、打电脑、弹钢琴,还获得跆拳道“黑带二段”的称号和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她练习用双脚来开汽车,事实上,她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驾照.
                ⑨一路走来,她的成就已足够令自己和父母骄傲了.但童年时那个飞起来的梦想却总让她挥之不去,她要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
                ⑩一次培训残疾飞行员的机会让她欣喜若狂.她认定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获得轻型飞机的驾照,需要学习6个月,她却用了整整3年时间.经过艰苦训练,她可以用双脚熟练驾驶轻型运动飞机,并成功通过私人飞行员驾照考试,这让教练都惊叹不已.
              ⑪她叫杰西卡,今年23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⑫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
              ②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文章第⑦段写到“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她”的心为什么会“飘荡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 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概括文章第③④的主要内空.(不超过30字)
              (2)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3)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4)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
              ①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②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5)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
            • 5.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异乡屋檐下,有我那打工的老父
                                                阿贵
                ①如今,64岁的他仍在异乡做着民工.
                ②儿时,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父亲就用“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句话来鼓励我.没想到,父亲在天命之年后,不到十年间,却几乎遭遇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伤痛.面对人生噩运,父亲日渐佝偻的身躯里,却包裹着一颗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心.
                ③2000年6月,新婚不久的我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34岁的大哥患上了绝症,且是晚期.
                ④我马上联系医院,因是癌症晚期,医生说,即使手术后,大哥的生命也只能延续一年.
                ⑤那段时间,父亲日夜守护在大哥床边,取药喂饭,端屎端尿,我多次去医院时,父亲都俯在大哥的床边睡着了,皓首白发,让我酸楚得直想落泪.
                ⑥一年后,大哥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哭天抢地的妻子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父亲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每天,他都默默地下田劳作,日夜操劳.

                ⑦2001年12月的一天,父亲从老家再次拨通了我的手机,说:“你母亲患上了癌症,已经到了晚期!”
                ⑧一时,我想不出合适的语言来安慰父亲,父子在电话里静默了许久,默默地挂了电话.
                ⑨我火速赶回老家,张罗着在县人民医院为母亲进行了手术.医生仍残酷地重复着大哥手术后的那句话:“回家好好静养吧,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⑩母亲回家后,父亲除了下田干活外,都在母亲床前.母亲与父亲同年同月出生,身世凄苦,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未能享一天清福,却又罹患绝症,怎不让父亲痛断肝肠!
              ⑪一年后,59岁的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苦旅.痛失长子,又送走了发妻,父亲苍老、憔悴得让人心疼.家里欠下上万元的债务.父亲没有时间悲伤,
              .然而,不幸又一次袭来.2006年9月的一天,在县第一高中读书的大哥的儿子突然瘫倒.侄子患的是强直性脊柱炎,如不及时诊治,后半生将面临瘫痪的命运.
              饱经苦难的老父已没有一滴眼泪了
              ⑬由于无钱医治,侄子被接回了家,心智尚未成熟的他遭此重创,心灰意冷,天天对着房顶发呆,不发一言.父亲安慰他:“孩子,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们一起想办法,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争取!”
              ⑭父亲每天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在县里乡里四处求助.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了侄子及父亲遭遇到的坎坷命运后,一家医院伸出了援手.
              ⑮为了偿还债务,父亲在农忙过后,外出打工.6年来,父亲到杭州修过高速公路,到天津大沽港挖过下水道,到河南安阳修过桥,到北京四环道上栽过花草.父亲的打工生涯注定比别人多了些艰辛.他在浙江修高速公路时,因为年龄太大,被施工方无情清退.在天津大沽挖下水道时,他和年轻小伙子干着一样的活儿,每天收工后累得躺在工棚里就不愿意起来.
              ⑯去年8月,我服务了近10年的单位,找借口把我和一些老员工给清退了.为了给自己讨个公道,我选择了走司法程序.“孩子,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父亲这句说了一辈子的话,让我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触动: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尚能积极面对命运带来的伤痛,我人生中的这点小波折,又算得了什么?
              ⑰今年春节,在外打工的父亲平生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年三十中午,父亲喝了二两白酒后,乘着微醺的醉意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高兴地说:“孩子,别担心我,超市里啥都能买到,城里过年比咱家热闹.前几天,我把攒的两千块钱寄回了家,把你娘当年生病时的欠款还上了.人活这一辈子,沟沟坎坎谁都免不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⑱我每次走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那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打工人群,尤其是像我父亲年龄一样大的老人,总要多看他们几眼.因为在异乡的屋檐下,也有我打工的老父啊!
                                                                                   (选自《意林》)
              (1)请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全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含义.
              (3)联系全文,赏析文中加点句子.
              ①可在他刚强的外表之下,谁能读懂他一颗破碎的心呢!
              ②整日泡在田里苦扒苦做,他的背佝偻得像个问号.
              (4)“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5)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6)作者在文中刻画父亲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说说生括中你的父亲在你遭遇困境时给你怎样的鼓励.
            • 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⑪父亲夸,好儿子!
              ⑫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⑬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⑭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⑮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⑯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⑰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⑱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⑲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⑳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㉑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㉒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㉓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㉔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㉕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㉖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㉗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㉘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
              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㉙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㉚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㉛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㉜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㉝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㉞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
            • 7.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撬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撬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撬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撬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雷撬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撬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        →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2)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第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
            • 8.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选自鲁迅《孔乙己》)
              (1)文中画线语句中省略号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2)认真体会小说四次描写孔乙己“脸色”的语句,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出场:“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②偷书被揭露:“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③不第被质疑:“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④退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3)简要评价选文中“掌柜”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作用.
            • 9.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薛峰
                ①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②第一次
                ③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整整哭了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④许多年后,我还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 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⑤“还哭什么啊你?”父亲冲我吼道.
                ⑥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⑦可到最后,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⑧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的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⑨第二次
                ⑩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⑪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的,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⑫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⑬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⑭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裤子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⑮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得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了一大截,双膝已经磨破了,褶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⑯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⑰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穿上那条裤子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就被泪水淹没.
              ⑱第三次
              ⑳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脱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的.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临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临村的医生那里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㉑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㉒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的厉害,想怕是治不好了.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㉓那一刻,我呆在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㉔母亲啊,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云层,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㉕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1)选文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章写了“我”为母亲流泪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文中的“我”为母亲流了三次泪,这泪中包含了“我”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 10. 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 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王 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 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 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玩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1)请简要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
              (4)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