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颤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⑪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⑫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⑬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
              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⑭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⑮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⑯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象,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⑰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本文有改动)
              (1)填空:这篇文章以第①    人称的口吻,按 ②    顺序,主要运用③    、④    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⑤    (填2至4字)这件事.
              (2)第⑩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3)第⑮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4)阅读上文,联系课文《那树》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两棵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树》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棵进城的古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两篇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两篇文章从体裁来看,都是小说.不同点在于:《那树》写的是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而《一棵进城的古树》则是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欣然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镜,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第④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
              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4)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3. 正能量
                ①在我儿子查理11岁以前的照片里,很难找到他微笑的面孔,即使在他开心的时刻,小小年纪的查理也显得忧虑重重.我经常坐在他的床边,让他把担心的事情排列出来,以便我们能逐一化解,就像是图书馆里划掉丢失的书籍一样.比如,查理向我坦承:最让他内疚的是,在奶奶快要去世时,他盼望的只是她会在遗嘱里给他留下一笔钱.我告诉查理,他这样想并不说明他是个坏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这件事他总算是想开了.可后面他还有16个心结堵在心里.
                ②后来他上小学六年级了,本应是无忧无虑的时光,可他却经常被忧郁情绪控制着,每天都无精打采.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他只是太担心以后的生活,因为生活很复杂.我听了,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③一天,听完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假日音乐会后,我开车接他回家,在路上,我侧过脸,看到他两肩耷拉着,又是满面愁容的样子.我们的车要经过一家门前挂着“占星家”招牌的小店,我不知从这里路过多少次了,可是从来没在这里停过车,但现在我来了个急刹车.“你想算算命吗?”我问查理.
                ④5分钟后,查理走进一间挂着门帘、点着矿灯的屋子.我告诉查理,我会在外面等他.“我们需要20分钟的时间.”占星家说.她说她叫左拉.
                ⑤20分钟后,我儿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我把5块钱递到左拉的手上.回到车上,我又看了看坐在身旁的查理,现在的查理不但露出了笑容,而且还兴高采烈.“她说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儿子对我说,“我将来会考上大学,毕业后还会找到一份棒极了的工作,会在电影里扮演角色,也许还会成为摇滚明星呢.我会挣到很多钱,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妻子.她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我们会住在一栋带有游泳池的房子里,我们会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会很长寿,我们全家人都会长寿.”
                ⑥这位占星家给我儿子算到的肯定是上等的好命,她给我儿子算的未来完美而又顺畅,可能是任何人都梦想得到的.那一天对我来说也是完美的,我为查理花10块钱买的算命用品派上了用场--包括按照快餐店侍者左拉的建议买的一张描述未来的图片,还有一个邮购来的水晶球.
                ⑦也许有一天,查理会发现,他的生活不像左拉告诉他的那么美好--现在的查理已经30岁了,过的生活比左拉说的困难多一些,但也更有趣.但是那一天,我送给了儿子最好的礼物,那就是我花钱为他买来的一条正能量信息:“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选自《环球时报》,作者:[美国]乔伊斯•梅纳德,孙开元编译)
              (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读第④段,发挥你的想象,说说这5分钟内发生了什么.
              (3)第⑥段画线句中“也是”一词表意丰富,试加以品析.
              (4)读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划线句子,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5)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正能量”一词的理解.
            • 4.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
              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
              ,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他们说,我一粒
              改变了世界.
              ②我知道,这粒
              ,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隐形的翅膀
                                                感动
                ①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懂事后,她问母亲:“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双手,可以拿饼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呢?”
                ②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因为你是上帝派到凡间的天使,但是你来时把翅膀落在天堂了.”她很高兴:“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
                ③7岁上学前,母亲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精致的假肢.那天,母亲对她说:“我的小天使,你的这双翅膀真是太完美了.”但她却感觉到,这双冷冰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那双翅膀.在学校里,缺少双臂的她,成了同伴们取笑的对象.
                ④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是荡秋千,而她只能站在远处痴痴地看着.只有在他们离开后,她才偷偷地走到秋千旁,用那冰冷的假肢勾住绳子,努力地踮起小脚尖,坐上秋千板.她坐稳后,那瘦小的身子前后使劲地晃动着,慢慢地,秋千荡了起来.这时,她闭上眼睛,听耳边掠过的风声,想像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⑤14岁那年的夏天,父母带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⑥每天,她都站在甲板上,任两截空飘飘的衣袖随风飞舞,每当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多好,哪怕只飞一秒钟!”
                ⑦“孩子,其实你也有一双翅膀的!”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循声望去,吃了一惊!一位黑皮肤的老人,没有双腿,整个身体就固定在一个带着轮子的木板车上.此刻,老人用双手熟练地驱动着木板车,在甲板上自由来去,她看呆了.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从非洲大陆出发的,如今已经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而支撑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双手.“孩子记住,那双翅膀,就隐藏在你的心里!”船靠岸那天,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
                ⑧她开始练习用双脚做事.为了让双脚保持柔韧有力,她每天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锻炼.不懈地努力让她的双脚越来越敏捷,她的脚趾开始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她不但学会了写字、梳头、打电脑、弹钢琴,还获得跆拳道“黑带二段”的称号和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她练习用双脚来开汽车,事实上,她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驾照.
                ⑨一路走来,她的成就已足够令自己和父母骄傲了.但童年时那个飞起来的梦想却总让她挥之不去,她要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
                ⑩一次培训残疾飞行员的机会让她欣喜若狂.她认定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获得轻型飞机的驾照,需要学习6个月,她却用了整整3年时间.经过艰苦训练,她可以用双脚熟练驾驶轻型运动飞机,并成功通过私人飞行员驾照考试,这让教练都惊叹不已.
              ⑪她叫杰西卡,今年23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⑫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
              ②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文章第⑦段写到“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她”的心为什么会“飘荡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的舞者
                                                   蒋智润
                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寂静,萧瑟冷清.大地上积满了落叶,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向上张望着.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般,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簌簌作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燥的寒风暗示着这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②然而,在绝望的阴影里似乎总是潜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明的翅膀正不紧不慢地拍打着,宛若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跃着.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姿,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舞姿里有优雅的欢乐.舞啊…舞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也莞尔笑了.
                ④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征服了整个世界.夏日里,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成群结队地飞过这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当花儿慢慢零落,生机勃勃的绿色也渐渐褪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命俱凋亡,仿佛干涸的生命之滩.夏日,兴旺茂盛的夏日,一天天远去了.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尽管,留给这个“不可理喻”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适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这广漠舞台上唯一的主角.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好东西的获得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代价的确是巨大的,秋天来临,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寒冷会无情地吞噬蝴蝶的生命.然而,重要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其价值.
                ⑤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在各自的生活中终生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选自《读者》)
              (1)从全文看,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仔细阅读②③段,从外形、心态、行动三个方面说说这只蝴蝶的特点.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用“忧伤”修饰“美丽”是否恰当?为什么?
              (4)结合文中“孤独的舞者”的特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5)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
                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究,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10《读者》作者尹定瀚)
              (1)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
              (2)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4)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
              (5)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 8.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 9.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当心生活中的核辐射
                                                 兰政文
                  提起核辐射,你首先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或者核电站泄漏…而这些不是离我们远着吗?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你真这样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与它打交道.举个简单例子,你咳嗽了,医生会给你开一张胸部透视单,看看是支气管还是肺部发炎了--你不是就将胸膛袒露在了X射线前了吗?如果是做CT检查,你“吃”进的X射线会更多.这些可都属于核辐射哦.
                  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你如果买了一套新房,新房到手必先装修,而种种装修材料(如瓷砖、复合地板、大理石等)就含有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物质,经过释放而漂浮于室内空气中,并随呼吸潜入肺部,播下致病的隐患.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即使你不买房子,可总得喝水呀,而水也并非“至清”之物,照样存在着遭受核污染的风险.就说矿泉水吧,其中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再说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钍、镭、钋等,可随空气及烘烤食物潜入人体.尽管含量不多,但长期集腋成裘式的积累,仍可对健康构成威胁.
                  至于形形色色饰品,如夜明珠、化石、奇石、骨艺品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些人甚至收藏成癖.可你知道吗?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核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如用重晶石、萤石以及含磷物质等加工而成的夜明珠就是代表.另外,有关专家还检测到放射性偏高的鹅卵石.若摆放于居室内,美则美矣,却将你的健康置于了险境之中.举个例子,前不久,某市环境监测机构为一市民作室内检测,发现室内放射性超过安全标准近1倍,可墙面、地板等装饰材料的放射性并未超标.查来查去,“真凶”最终浮出水面,原来是一块作装饰用的羊头骨艺术品.房屋主人大吃一惊:想不到艺术品背后隐藏着如此险恶的祸患.究其奥妙,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致使这些放射性物质沉积于骨骼所致.
                  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光彩夺目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材质成分更加复杂.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你喜欢旅游吗?特别是每年的“五一”与“十一”两个黄金周,乘飞机观赏大好河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在高空,人们接受的宇宙射线剂量也会增加.
                  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而长期遭受辐射,会使人体产生诸多不适,严重的可造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损伤.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缠上你.
                  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而色变,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将其危害削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至于影响健康.因为人体对辐射量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就是安全的.
                  建议你从生活细处做起,堵塞核辐射的种种污染途径.例如,房屋装修追求环保;谨慎对待收藏品;住房地址要远离污染严重的地方;遭受放射性污染的水不要直接饮用;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先经过放射性物质测定;不要频繁去高原和极地旅游,尽量减少宇宙射线的辐射等等.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六期,有增删)
              (1)结合选文说说核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其实辐射也不可怕,原因是什么?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首段连用两个反问句,是为了激发读者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B.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3段中“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第6段中“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中“可能”表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9段开头“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一句,承上总结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启下引出人们不要因此太惧怕,太胆怯.
              (3)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介绍、说明,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择并概括一处,分析其作用.
              例子:    
              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请你说说应对核辐射,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不少于三条)
            • 10.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④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通篇用“你”“你们”这一称呼,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