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超稳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材料二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特点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19世纪下半叶改革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将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主张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最大的贡献是什么?(8分)
    【考点】3030401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