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维新派,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