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