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表1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据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

    表2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编制

      材料三 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了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地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据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较之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斯大林模式,第一个五年计划,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