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缺的是见识
    --崔永元对话刘震云
        崔永元(以下简称“崔”):现在“知识分子”这个词在网上很热们,但好像成了一个中性词,甚至成了贬义词,这是因为今天的知识分子当中发生了很多事,比如有人约着打架,您怎么看这样的事呢?
        刘震云(以下简称“刘”):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我觉得脑子都挺灵光的,如果说他们出现问题的话,可能出现在眼晴上--知识分子到底能看多远。知识分子的目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它照射的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应该是未来。比如讲,你是一位科学家,苹果掉在你头上,你确实应该发现地球是有引力的。还有像发明蒸汽机、汽车、冰箱等等,这是知识分子应该给我们带来的。那么作为一位研究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你确实应该考虑如何照亮这个民族未来的道路,而到底我们的知识分子做了多少呢?
        崔:您说的是公共标准,还是个人感受?
    刘:我觉得是个人感受,如果是公共标准就应该这样要求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有担当,要能够照亮未来的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存在,这是民族的幸运;如果感受不到,就是知识分子的失责和缺席。
        崔:我们怎么能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存在呢?
       刘:比如讲我们上学,知识和知识分子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关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知识分子在把持着。我曾经在我的母校就说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我们通过传授标准答案的方式,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但是在有些民族和有些国度,他们却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二百个孩子。如果我们和人家比,不说在其他方面的较量,单是在智力上的较量,或者是对于世界认识的宽度和深度的较量上,我们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知识分子,从校长到教授,当然也包括像我和崔老师这样的人,我们大家应该有那么一点儿反思,甚至是惭愧。
        崔:我试着总结一下您这个结论,?
        刘:特别准确。但是呢,有的知识分子比你说的还要更退一步,他不是知识分子,他是“知道分子”。他从幼儿园小班到博士毕业,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别人和他提到的事情,他全知道。但是我觉得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点是应该有创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什么都不缺,我们不缺人,因为中国人最多;我们不缺钱,因为现在世界上很多奢侈品店是靠中国人来支撑的。我们缺的是什么呢?可能就是你刚才说的,缺的是见识,是远见。就像我们修马路,往往第二年就要挖开看一看,可能前一年施工的时候,把什么宝贝给落进去了;我们的很多座大桥,寿命超不过二十年,那可是桥啊,我们的精英们为什么不能考虑得稍微长远一点呢?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他说,一个民族和族群,总是在提倡道德而不注重规则的话,这个民族是会道德沦丧的。我也特别赞赏你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的价值比许多其他知识分子的话有价值得多。你说,很多牢骚其实是建设性的声音。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一个人、一个族群、一个民族,想要干什么,你一定要知道你不能干什么,有时候发牢骚就是告诉你不能干什么。
        崔:其实我在听的时候,脑子在走神,我觉得可能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正常状态,他总要忧国忧民,这就是知识分子。但是所谓的优国忧民,不是说读过很多课本、受过从学前班开始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见识。那么,知识分子的见识是从哪儿来的呢?
         刘:老崔不愧是老崔,问题提得特别好。知识分子的概念,未必是读过书的人是知识分子,有些不识字的人,见识特别深远,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好的知识分子。伟大在哪里?见识在哪里?我觉得也不总在远方,有时候就在你我的身边。
    (有删节)(1)在刘震云看来,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和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分别有哪些特点?
    (2)请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崔永元的结论。
    (3)围绕“知识分子”这一中心话题,崔永元与刘震云的对话是如何层层展开的?
    (4)刘震云说:“伟大在哪里?见识在哪里?我觉得也不总在远方,有时候就在你我的身边。”请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