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央视新闻】提起“互联网”,大家都不陌生,但“互联网+”,却是一个新鲜、前卫的提法。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次提到了这个概念,并迅速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
        虽然“互联网+”的概念,听起来有些新鲜,但实际上,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到处可见。“互联网+集贸市场”就成了“淘宝”;“互联网+出租车”就有了现在的“滴滴”“快的”;“互联网+传统红娘”就是“世纪佳缘”。简单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上一个传统行业,就能成为一种新的业态,或者改变业务模式。
    不过,虽然在我们身边,“互联网+”的事情一直在上演着,但是“互联网+”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时,可是意味着“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被推进,这也瞬间引爆了大家的关注度。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数字:162万,这是3月5号“互联网+”被提出当天,亿赞普大数据公司抓取到的网友对“互联网+”的讨论量,而在第二天,这个数字再次翻倍增长,达到了331万。就是现在,每天都保持着几十万的关注。
        从年龄看,30到39岁的人占到将近半壁江山(4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可别小看这一群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推动“互联网+”的一股中坚力量。
        我国目前拥有互联网用户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渗透率达到85.8%,而全球平均只有58%.越来越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为我们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有了保障。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字--400亿,这是国家已经设立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而在我们社会上,还有上万亿的创投资金,这都为“互联网+”概念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不过今后“互联网+”应该如何发展,又会给什么领域带来改变?百姓们也有自己的期待。首先他们还是通过“互联网+”,“让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便利”、然后是“希望能打破一些行业的垄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都为“互联网+”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只有传统的思维,没有传统的产业,可以说“互联网+”这个“+”号,为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必将激发全社会无穷的创造力和活力。
    (2015年3月14日)
    材料二:
        【据人民日报】“再不创业就老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和青春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军。
        什么是“互联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这表明,“互联网+”,就是要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新技术之间建立连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使传统生产方式互联网化。
        这只是从宏观概念上对“互联网+”进行的阐释。而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年轻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的这一部分,“+”号后面的那部分以及怎么“+”或许才是更难搞定的。
    如今,说起互联网创业,“低门槛”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从另一方面看,低门槛的背后,是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而低成功率的背后,往往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多,而能落到实处的凤毛麟角。有人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不少创业者对传统行业了解得不够彻底,作出的很多设想不切实际。
        创业圈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的确,如今在互联网之风的劲吹下,各行各业都在掀起革命,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等等遍地开花。青年创业者对互联网技术的敏感度毋庸置疑,但由于缺乏在传统行业深耕的经验,对于“+”号后面的部分的理解以及怎么“+”往往还是致命缺陷。而另一方面,深耕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也并非都在坐以待毙,等着被互联网来革命,“互联网+”同时也正倒逼着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的革命,这种激烈竞争更是让年轻人的互联网创业增添难度。
        当下,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年轻人进行互联网创业越来越容易,创业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在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同时,似乎也应当脚踏实地地向传统行业学习经验。毕竟,大风吹过之后,一切总会落地,出落成凤凰的毕竟是少数,如若不慎,恐怕落下的将是一地鸡毛。          
    (2015年5月5日)
     材料三:
        希望最终“互联网+”不是一场忽来忽去的新时代运动。本来,互联网就胜券在握,不乏激动,最需要理性、从容的发展。互联网的教训大多是因为过急过猛。过去为互联网摇旗呐喊不遗余力,而今看野火烧遍天下却开始了担忧。这一波互联网新热潮将给历史留下什么?是全面超级的崛起抑或一次超级的弯路?还有待历史检验。
    (摘自2015年4月17日新华网)
     材料四:
        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整个经济格局、产业版图乃至整个社会都出现截然不同的新气象。在20年之后,我们再度走向互联网+,这是一种基于历史之上的必然选择与新出发。它是一种行动的选择,更是一场观念上的深化与革命。它意味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重要性。“互联网+”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实践形态,但要想成功,就必须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才能实至名归。
    “互联网+”开启一种新时代的全新“创业”模式,整个社会也迎来一场互联网价值理念的输送与植入。无论是改革,打造工业4.0版,还是助推经济新发展,互联网精神都堪称是润滑剂与新指南。它的生命力与成功,在过去已被证明并让我们受益,在未来,它必将庇佑我们找寻到下一个发展的新风口。
    (摘自2015年4月1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通过大数据分析认为,30到39岁的人可能是推动“互联网+”的一股中坚力量,保障了我国顺利实施“互联网+”战略。
    B.材料二中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在互联网之风的劲吹下,各行各业都在腾飞的情景。
    C.材料三认为,过去不遗余力为互联网摇旗呐喊产生了极大的后遗症,现在不得不为“互联网+”的野火烧遍天下而担忧。
    D.材料四指出,当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时,竟没想到20年后,我们再度牵手“互联网+”迎来了一场互联网价值观念的植入。
    E.四则材料尽管从不同媒体截取,但都围绕“互联网+”这个中心话题展开,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互联网+”的有关知识及普及应用的情况。
    (2)根据材料一,谈谈大家对“互联网+”为何有如此高的关注度。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央视记者与人民日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4)材料三和材料四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互联网+”的?
    【考点】材料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