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 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材料二】
    我国

    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选自中国新闻网)【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 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①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 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 ,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注】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1)阅读材料一,简要说说人们读书的目的一般有哪些,并给“阅读”下一个定义。
    (2)阅读材料二、三、四,谈谈影响我国国民阅读习惯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阅读材料三,你得出了哪些调查结论?请简要回答。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请你就全民阅读提些建议。
    【考点】材料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