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似曾相识”从何来?
        ①许多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到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一个情景,似乎以前就做过或者经历过。比如,某人正在刷牙,突然觉得刷牙的动作、表情甚至场景与之前的某次一模一样;或者旅行到一个从未去过的街道,却突然觉得以前来过这个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似曾相识”。
        ②“似曾相识”现象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直到19世纪早期这一现象才被法国学者引入科学研究。如今,科学家们大致认同的“似曾相识”现象是指:对当前的、从未见过的物体或从未经历过的事件产生的一种主观的、不恰当的熟悉感。
        ③人们常常认为,这是我们人类“预知未来的第六感”。【A】在生理学中,人类的五感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5种,也称“五觉”,但是在现实中确实还普遍存在着“第六感”。【B】心觉是指人类通过接受“五觉”的刺激,把信息反映给大脑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如快乐、悲伤等).【C】预知力则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该能力能通过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去接收信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推断无任何关系。
        ④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觉”来接收外来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确定认识的;超感官知觉则是接收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信息,而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这些信息经年累月地储存在大脑中,是人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就是所谓第六感。第六感其实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也可被意识所辨认。
        ⑤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曾用“过马路”来对“似曾相识”现象做过一番解释:在过马路时,你无意识地瞥了一眼对面的商店,然后右边有什么事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转向了右边。当再次看向对面的商店时,你的大脑已经忘了第一次的那一瞥,第二次的一瞥就会产生熟悉的感觉。按他的说法,知觉分为两部分:第一瞥是知觉快速的无意识加工,第二的一瞥是知觉的深加工,当两次加工匹配时,就会产生熟悉感。也就是说,如果你曾经到过某个地方,无意识地记住了某些事物,或者你没有去过那个地方,却在极短的时间无意识地记住了某些事物,不管怎样,当你再一次有意识地记住它时,就会刺激到深藏在大脑中的潜意识,使之被激活成为意识。前后两次的意识对碰,就会让人感觉到“我好像来过这个地方”或者“我好像见过这个东西”。能被意识辨认的情感即心觉(第六感),但它并不是预知未来的能力。
        ⑥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似曾相识”的经历,但这种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研究表明,“似曾相识”现象在青年时期发生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在青年时期,抑制冲动的人脑额叶皮层很不成熟,许多无意识的冲动被额叶放入了前意识系统,最终成为意识。当我们的大脑逐渐成熟时,额叶皮层的控制能力增强,这些富有想象力和神奇色彩的感觉就随之减少了。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先引出“似曾相识”这一现象,再给这一现象下定义,然后    ,最后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第③段中抽出来的,应该放在【A】【B】【C】三处中的哪一处?为什么?
    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包含心觉和预知力两部分。
    (3)下面是小明日记中的片段,请你利用文章相关内容,为小明解答他的疑惑。
    走进一条小巷,路过一个街角,一只猫突然从他眼前跑过。一瞬间,觉得自己好像见到过这一切,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刚刚发生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穿越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似曾相识”现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被引入科学研究。
    B.人类五觉之一的“超感官知觉”其实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也可被意识所辨认。
    C. 预知力能通过正常器官渠道去接收信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但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推断无任何关系。
    D.“似曾相识”现象在中年时期发生率没有青年时期高,是因为在中年时期,人脑额叶皮层比青年时期要成熟。
    【考点】说明顺序,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阅读综合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