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
    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评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