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曾祖父子健,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健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遂归,终于家。
    僖与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骃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讽讥当世。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语》.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
        冬,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凶吉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
    《后汉书•孔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B、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C、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D、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表示学校的词语还有庠、序、国子监等。
    B、孝武,是汉武帝刘彻的谥号。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为给予褒扬而赐予的一种特殊称号。
    C、《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它以语录体为主,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D、筮,文中的意思是用蓍草占卦。卜筮可以指以占卦为业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僖和崔篆的孙子崔骃友善,同游太学,在读到吴王夫差那段历史时,发表了评论,被人上书告他们诽谤先帝,因而都被抓到狱吏那里接受审讯。
    B、孔僖上书为自己和崔骃申诉,理由是实际上没有事实捏造诬蔑才能称为诽谤,而孝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这并不能算是诽谤。
    C、元和二年春天,皇上巡视东方,回来路过鲁地。孔僖回答皇上的问题后,得到了皇上的赞许,被授为郎中。
    D、孔僖被任命为临晋令,好友认为不吉利。但他不听好友的劝告,前往就任临晋令。在职三年,并且死在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
    ②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