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关注民生是自古以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材料二  1912年10月,孙中山说:“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节选于《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不过在政府方面,两场大战短期内都造成了一种对受苦人的青任意识。对变革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变得更强烈。1944年战时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家庭津贴。作为1945年的大选获胜者,占多数的工党政府承担了变革重任,它的主要特点是承担了普遍救助的责任(如对教育、健康和国民保险),为有利于整个社会,这种普遍救助垄断了早先体力劳动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为了应付经济困境,现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
    --萨尼《英国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请回答:
    (1)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实现途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
    【考点】孔子和孟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