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于是在关中地区开凿了郑国渠。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是京师粮食的主要供给地。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在关中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的高潮,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到了唐朝,由于唐都长安人口急剧增加,缺粮问题远比汉朝严重。对唐政府来说,迫切地期望增加关中粮食的产量。唐时的关中与西汉一样,形成了又一次修建水利的高潮。宋、元、明、清四代,关中的政治地位下降,政府不像汉、唐两代那样大力建设这里的水利,再加上泥沙的淤积越来越严重,关中水浇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摘编自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
    依据材料,概括说明关中地区水利设施兴废的原因。
    【考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