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文明对话的过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主题三  西学东渐】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指出材料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考点】孔子和孟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苏格拉底,启蒙运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