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身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客,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凯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早在1930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即所谓印欧语系的语言),表示“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were,俄文是caxap,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就是古印度梵文的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人,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在中国,此类例子就多得很,比如:咖啡、可可、啤酒、苹果派等,举不胜举。“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
    而印度则有。实物同名字一起传进来,这就是文化交流。这个发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产生了写一部《糖史》的念头。-摘自季羡林(糖史》概述
    材料三:直至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摘自季羡林成书于1998年的《糖史》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随后三四百年间这种观念是怎样被逐步突破的。
    材料四:
    中国1958-1963年粮食产量、征购比率与人均占有粮食量
    年度产量(百万吨)净征购比率农村人均占有粮食(公斤)城市人均占有粮食
    1958-195920013.6311228
    1959-196017028223380
    1960-1961143.528191308
    1961-1962147.517.6225274
    1962-196316016.1234296
    (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造成1959-1961年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