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王定保《唐掂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构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
           材料三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2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盒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摘自互联网
           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谣却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2)材料二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元代文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或优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型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考点】科举制,宋词和元曲,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