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了怎样的“重大的政治变革”?孔子、老子、韩非子三人的思想是如何“适应过渡时期需要的”?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层面概括当时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到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3)概括材料三中“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以及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四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采取了哪些重大的举措?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百家争鸣,对外开放及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