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依据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孔子的财富分配观异同。依据所学说明其成因。
    【考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