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A】不同学历的人对24节气的了解率统计表

    【B】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现场,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它的出现与中国古代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它标示着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时光流转的规律,这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

    【C】                     二十四节气里的诗情画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没有温度计、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我们的老祖先依据切身的感受、细致入微的观察,将天文、物候、农事完美地结合,从而制定出“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事”、“补充历法”。自秦汉始,至今,二十四节气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古人立足大地对于太阳周年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惊蛰——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冬天蛰伏地下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谷雨——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小满——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的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正值盛夏,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白露——进入秋季,天气凉爽,气温下降,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寒露——天气更冷,露水有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些形象、生动的描述,使春夏秋冬四季的冷暖恍若点滴在心;而文人墨客根据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词,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杜牧曾在“清明”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篇;孤身异乡的白居易在“冬至”写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诗句;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寂寞萧索;在“小寒”的黄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在“大寒”的夜晚,与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美妙时刻……天地、自然、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怎不让人身心俱醉、浑然忘忧呢?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彭牧提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基于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而形成的知识和实践的体系,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生命观。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二十四节气在“农事指导”、“补充历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但我们该清醒:传统文化的精粹不可丢弃,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保护、发扬光大(选自《西安晚报》)

    (1) 阅读材料【A】中的图表,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B】的主要内容
                           (3) 根据材料【C】第二段,补出下联。

    上联:夏时小满,谷粒颗颗始饱满

    下联:_________            

    (4) 在民俗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同学小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现在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没有必要了解并传承二十四节气。请你运用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对她的观点进行纠正。
    【考点】综合性学习,概括与表达,拟写(对联、标语、广告词),语言表达与运用(其他)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