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 金

    ①如今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硬知识”的传授,少了些 “软学养”的培养。

    ③传统的人才培养,以教给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为主要目的。而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④培养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他们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先生早年间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培养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⑥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将人才培养的渠道拓得更宽,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摘自2016年12月07日《人民日报》)

    (1) 阅读第③段,说说文中加点的“硬知识”和“软学养”具体指什么。

     “硬知识”:                                                     

      “软学养”:                                                    

    (2) 阅读全文回答:如何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3)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它能否作为第⑤段的论据,为什么?

    【链接材料】旁白:故宫博物院里有一群人,他们是文物的“医生”。每天和珍贵的古文物打交道,通过“望闻问切”,让珍贵的古代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精湛的手工技艺通过师徒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百宝镶嵌组文物修复专家孔艳菊:其实修一件文物蛮有意思的。……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死的东西放在那里,你真正接触它的时候,你会发现非常精彩,非常美,而且确实是有生命的。我们现在要修复补配,还是会加入现在修复者对手艺、对美的理解等各方面的东西。认真地对待它,你就会觉得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你会觉得它是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解说词)

    【考点】重要概念和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议论文的内容与结构,议论文的语言,论据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