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修身”从“知耻”开始

    ①中国文化在个人品行德性方面,历来讲“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健全自己的人格,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准备条件。逻辑上讲,如果“身”不“修”,便不足堪当治平大任。所以《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是传统士人“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而起点或曰前提条件,是“修身”。

    ②何谓“修身”?《礼记》的“中庸”篇讲得最明白:“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此处引用的是孔子的话,意思就是“修身”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储备知识,二是要善于实践,三是要懂得什么是羞耻。知识准备,古人叫“格物致知”,但大忌讳是“知”而不行、光说不练,所以强调“力行”。当然此两项都是“修身”所必须的要件了。

              A             。耻感是人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一个人害羞的时候,举止会轻度失去常态,特别耳朵和面孔因血液突充而发生红涨,所谓“面红耳赤”。汉字的“耻”字,过去一直写作“恥”,表示“耻”是集中表现于“心”和“耳”的一种现象。“知耻”就是有羞耻感,知道害羞,知道羞愧,知道难为情,知道不好意思。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人之为人的“四端”之一,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恶之心”,不知道害羞,不知耻,就不能称为人,也就是“非人”。

    ④孔子的名言则是“行己有耻”,一个人日常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譬如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孔子认为是可耻的。而一个读书人,如果怀抱理想,有志于道,却以饮食衣着的不够讲究而自惭,这样的人,孔子认为没有什么好谈的。【甲】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知耻”是我们为人“修身”的第一步。

       ⑤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把“知耻”置于人格修养的重要位置,实际上告诉我们,“修身”要从“知耻”开始。明末的大思想家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而且他把“耻”和“廉”结合起来,提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乙】因此,    

              B            

    ⑥现在价值失落和价值紊乱是社会一大问题。但当代社会的价值不能凭空建构,与本国文化传统完全分离的价值,难以为全社会的人群所认同。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共同接受的价值是“礼义廉耻”,“礼”就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廉”是勤俭廉洁,“耻”是约己知耻,不乱其所为。这在今天是完全适用的。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诚哉斯言!                                  

    根据文意,在文中两处空白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A.                                                                                        

    B.                                                                                          

    【考点】议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