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请结合当时 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自救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先进中国人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依据材料二归纳“独特发展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3)依据材料三,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中的商办企业的原因。




    材料四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地位随政治运动发生显著沉浮。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社会流动的失序,政治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第四次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一九九二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深刻影响前三次社会大流动标志性政治事件?分析后二次社会大流动反映了怎样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考点】鸦片战争的概况及影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经济的破坏,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