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迩贯珍》(1853年,香港)、《六合丛谈》(1857年,上海)、《中外新报》(1858年,宁波)、《教会使者》(1860年,福州)、《谈道新编》(1872年,汉口)、《厦门新报》(1886年,厦门)等。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质的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

    从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如《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材料二    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此后有《游学译编》《江苏》《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                                                                                                                            ——摘编自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以后近代中国报刊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