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 “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气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

    【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