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及其促使秦国变法呈现出的特点。



    材料二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社会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解决矛盾的不同形式及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材料四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