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文化遗产该不该进课堂

    ①前些天,中国的珠算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随后的一些讨论,却让事件的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珠算申遗成功,很多人提出了让珠算“重返小学课堂”的建议。不过,这一建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②上个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很多国营商店的会计和出纳员,也都是使用珠算来记账、算账的。很多人至今仍然能够背出一些口诀来:六上一去五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但现在真给他个算盘,让他正儿八经地做做加减乘除,却不一定会了。200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珠算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被取消了。理由是,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从实用性的角度看,也不如计算器方便快捷了。

    ③而与珠算相近的另外一种“老祖宗的遗产”,却在今年年初“名正言顺”地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体系。3月份,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软笔和硬笔书法纳入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这项规定却没有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这让一些人非常费解。同样是“遗产”,为何有些能够借助教育系统得到传承和发扬,有些却不能呢?

    ④其实很多人还是没有把基础教育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给弄清楚。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接受的教育应当是一种基于综合素养的教育,也就是说,应当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结构和人格均很健全的“正常人”,为以后的专业和职业训练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在语言、科学、美学、品德、体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训练。超出综合素养训练的拔高式培训体系其实不应该留在中小学的课程教育里。因此,书法留下合乎常理,因为它同时承载语言和美学的一套绝佳的符号体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感觉,也同时得到必要的审美训练。而珠算不同。从一开始,它就作为一种实用的技术出现,它在基础教育和社会应用领域的“式微”,不是文化政策失当带来的,而是科技进步产生的自然结果,因为珠算已经既不能算是必备技能,也不能归入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了。

    ⑤当然,也有人说,珠算本身虽已被社会实践淘汰,但其算法和体系,对于人来说是非常好的思维训练。但这种“非常好的思维训练”又何止珠算一种?背圆周率也可以,参加奥数比赛也可以。以“拔高”为本质的珠算,若真的重返课堂,恐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会成为一种负担。

    ⑥让一种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的办法有很多,动辄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却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体现了很多人持有一种极为功利也极为草率的教育观。珠算没有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似乎也没什么人去为之发扬光大而振臂高呼;如今申遗成功,入了外国人“法眼”,不去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探讨如何为其发展营造更精致的环境,却只知生硬地往中小学里塞,将本来是成年人的职责轻描淡写地推卸到“下一代”身上,实在令人可畏。

    ⑦文化遗产不是铁板一块,教育却有自己的规律。有一些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有一些则注定需要成为被严格保护的“集体记忆”乃至“文化奢侈品”,在博物馆中完成一代代的传承。国家的文化管理与规划需要更加精致的思考和设计,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只会让“文化遗产”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考点】论点,议论文的内容与结构,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