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过一个中国式的感恩节

       ①今天是感恩节,微信朋友圈中传递着浓浓的相互感恩的祝福语,有美妙的感谢父母的歌曲,也有动人的感恩漫画,还有不少节日打折的购物信息。这些无疑也让中国人在美国人的感恩节这天,体会到了更多的爱意和欢乐。

       ②说起感恩节,估计很多国人并不去追溯节日的源头,并不知道这个节日是源自第一批北美大陆的欧洲移民在喜庆丰收时邀请印第安人一起感谢上帝的历史故事。当然,中国人也不会与家人一起享用火鸡,因为火鸡只是美国人感恩节的“标配”。但我们愿意过这个节日,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有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感恩”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普世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帮相爱的处世理念。

       ③当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美国人的节日,中国人瞎凑什么热闹?英法等欧洲人都对此毫不感冒。更何况要感恩每天都可以,何必非等到感恩节这天呢?显然这种声音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现在中国没有一个“中华感恩节”,尽管这种呼吁还是挺多的。所以,我们一些人还是选择在感恩节这天表达一些平常时间没有说出的感谢。一位网友说得好,“今天刷屏的不该是漂洋过海来的感恩,而该是这份温暖脚下大地的感动。”

       ④中外文化有着很多差异,但是也都有着人性中共同的部分,比如爱、宽容和自由。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的节日也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对中国小孩来说,圣诞节意味着更多的是等待已久的礼物和圣诞树,而不是圣母玛利亚在马厩中生耶稣的故事。因为圣诞节进入到中国后,早已经淡化了其宗教色彩。有媒体调查显示,在“洋节”中,过母亲节的人最多。连中国的一些农村,也有孩子自己动手为母亲准备一份小礼物,或说一些感谢的话语。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是恰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在现代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⑤因此,“洋节”在进入中国之后,已经被悄然“中国化”了。那些将“洋节”视为洪水猛兽,呼吁加以抵制的声音我认为是“过虑”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过节的民族,能多过一个节日,谁会不高兴?更何况那么多商家可以借着节日气氛多赚一些钱,有何不好?

    ⑥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节日也不例外。中国的端午节和中秋节传到韩国后,也有了新的载体和内容。因此当西方的一些节日传到中国来,也渐渐地在寻找到“中国化”的路径。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从来都是从“兼收并蓄”中产生的,竞争和融合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途径。一些人为自己的传统节日大声疾呼,生怕传统节日会被“洋节”取代,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露。眼下有哪个节日能取代春节的魅力?西方人现在不也开始流行过春节么?文化的全球化,不会窒息中国的本土文化,相反,中国文化会伴随全球化产生出新的吸引力。

    【考点】议论文的内容与结构,词义理解,议论文的语言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