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阳 春 面

    梁晓声

    早年的五角场杂货店旁,还有一家小面馆,卖面、馄饨、包子。

    它的服务对象显然是底层大众。可当年的底层大众,几乎每一分钱都算计着花。但凡能赶回家去吃饭,便不太肯将钱花在饭店里,不管那店所挣的利润其实有多么薄。

    店里一向冷冷清清。

    我进去过两次。第一次,吃了两碗面;第二次,一碗。

    第一次是因为我一大早空腹赶往第二军医大学的医院去验血。十点多钟徒步回来,已是饥肠辘辘。回到学校,吃中饭还有一个多小时;便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店里。

    我是那时候出现在店里的唯一顾客。

    服务员是一位我应该叫大嫂的女子,她很诧异于我的出现。我言明原因,她说也只能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她说有两种价格的——一种8分一碗,只放雪菜。另一种1角2分一碗,加肉末儿。

    我毫不犹豫地说就来8分一碗的吧。

    依我想来,仅因一点儿肉末的有无,多花半碗面的钱,太奢侈。

    她又说:雪菜也有两种。一种是熟雪菜,以叶为主;一种是盐拌的生雪菜,以茎为主。前者有腌制的滋味,后者脆口,问我喜欢吃哪种。

    我口重,要了前者。并没坐下,站在灶间的窗口旁,看着她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我成了复旦学子以后,才知道上海人将这种面条叫“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至今也不清楚,却欣赏那一种叫法。正如我不嗜酒,却欣赏“竹叶青”这个酒名一样。“阳春面”和“竹叶青”一样不乏诗意呢。

    那位我该叫大嫂的女子,片刻为我煮熟一碗面,再在另一锅清水里焯一遍。这样,捞在碗里的面条看去格外白皙。另一锅的清水,也是专为我那一碗面烧开的。之后,才往碗里兑了汤加了雪菜。那汤,也很清。

    当年,面粉在我国价格几乎一致。一斤普通面粉1角8分钱;一斤精白面粉2角4分钱;一斤上好挂面也不过4角几分钱。而一碗“阳春面”,只一两,却8分。而8分钱,在上海的早市上,当年能买二斤鸡毛菜……

    也许我记得不准确,那毕竟是一个不少人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的班才挣二十几元的年代。这是许多底层的人们往往舍不得花8分钱进入一个不起眼的小面食店吃一碗“阳春面”的原因。我是一名拮据学子,花起钱来,也不得不分分盘算。

    在她为我煮面时,我问了她几句:她告诉我她每月工资24元,她每天自己带糙米饭和下饭菜。她如果吃店里的一碗面条,也是要付钱的。倘偷偷摸摸,将被视为和贪污行为一样可耻。

    转眼间我已将面条吃得精光,汤也喝得精光,连道好吃。

    她伏在窗口,看着我笑笑,竟说:“是吗?我在店里工作几年了,还没吃过一碗店里的面。”

    我也不禁注目着她,腹空依旧,脱口说出一句话是:“再来一碗……”

    她的身影就从窗口消失了。

    我立刻又说:“不了,太给你添麻烦了。”

    “不麻烦,一会儿就好。”——窗口里传出她温软的话语。

    那第二碗面,我吃得从容了些,越发觉出面条的筋道,和汤味的鲜淳。我那么说,她就笑了,说那汤,只不过是少许的鸡汤加入大量的水,再放几只海蛤煮煮……

    回到复旦我没吃午饭,尽管还是吃得下的。一顿午饭竟花两份钱,自忖未免大手大脚。我的大学生活是寒酸的。

    毕业前,我最后一次去五角场,又在那面食店吃了一碗“阳春面”。已不复由于饿,而是特意与上海作别。那碗“阳春面”,便吃出依依不舍来。毕竟,五角场是我在复旦时最常去的地方。那汤,也更觉其鲜淳了。

    她说,她长了4元工资,每月挣28元了。

    她脸上那知足的笑,给我留下极深极深的记忆……

    面食店的大嫂也罢,那几位丈夫在城里做“长期临时工”的农家女子也罢,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上海底层人的一种“任凭的本分”。即无论时代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和她们,都可能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某种民间哲学。

    也许,以今人的眼看来,会曰之为“愚”。

    而我,内心却保持着长久的敬意,依我看来,民间之原则有无,怎样,亦决定,甚而更决定一个国家的性情。

    是的,我认为国家也是有性情的……

                  

    【考点】散文的内容和主题,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作品的形象(人、事、物、景等)和意境,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