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通才的绝唱    ①我记得陈原先生去世时,曾有人称赞他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殿军”。作为一个时代的“殿后”者,陈先生的逝去,具有“后无来者”的象征意义。他可能是中国百年出版史上,最后的一位通才。
        ②陈原先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也是一位最看重通才教育的人。他称自己是一盒万金油,什么也沾一点,浅尝辄止。听到这样轻飘飘的话,你千万不要上当,那是陈先生一贯的风格。沈昌文先生说,读陈原,千万慢慢地耐心读,不要放过书中的微言大义。
        ③陈原先生说,他自己患有“字典狂症”。抗战时期,他从垃圾堆中捡到一本英汉小词典,是上海一家“野鸡”出版社出版的。一看,错误百出,他一有空,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改。1949年前后,他又参与了《新华字典》的组织与编写工作。20世纪70年代,姚文元为《现代汉语词典》的事,批判陈先生“黑线回潮”,什么也不让他做。他说:“好,心静有如一池死水。”于是又开始读字典。他从头到尾读完了一本旧《辞海》,一本旧《辞源》,一本第5版的《简明牛津词典》,做了四卷笔记。面对陈原狂览群书的疯劲,胡适也自叹弗如。他说: “读书如喝酒,他喜烈酒,喝多,讲畅快;我喜温酒,喝少,喜和润。他喜换酒喝,我总不适应绍兴花雕之外的酒。”当年商务印书馆想请胡适出任编译所所长。胡先生也确实到所里晃了几天,后来感觉不适合这项工作,就缩回去继续做他的教授了。可陈原却有模有样地做到底。
        ④有人说,陈原先生会“六门外语”,出国演讲、写作都不用翻译。陈先生说:“我一生中涉猎过多种语言,略知皮毛,说不上懂。”那么,他究竟懂多少种语言呢?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用英文写过论文《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随想》;他翻译过英、美、法、俄的小说;他用日文翻译过托尔斯泰的《爱之所在即神之所在》(书中有日文译者川崎直一加上的几百页注释);翻译过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通信集《我的音乐生活》;翻译过罗曼•罗兰的《柏辽兹》和《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还有什么?去读他的“年表”吧!
        ⑤陈原先生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编辑,你首先要是一个书迷。陈先生是书迷,他读多少书?读什么书?谁知道呢。但你可以想象。他是学地理学出身。20世纪30年代,他从写第一本书《中国地理基础教程》起步,到40年代末,他写译了十本地理书,同时,他还参加《世界知识》的编辑工作,为《时代日报》每周写评论;60年代为《红旗》杂志每期写小评论。70年代开始社会语言学研究,著述丰厚,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陈原语言学论著》(共3卷),达130多万字。难怪当有人说胡适治学“钟情专一”时,他还是想到陈原,说陈原简直是“有脚的百科全书”。
        ⑥写到这里,陈原先生的形象,从东方文明的地平线上清晰地浮现出来。沈昌文先生曾说,年轻的朋友,读一读陈原吧!你们在还能把陈老的经验付诸实践的大好时光读到陈原的书,是有福了!
        ⑦我却在想,在一个最讲究文化传承的行业里,从张元济、王云五,直到陈原,他们在百余年的出版实践中,接续着一个偌大民族的文化薪火。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商品社会中,像陈原这样把毕生的心血耗尽在故纸堆中的人,是否远离时代?现在,他们人生的绝唱都已经落幕。我们讴歌那旷世才子的华章,我们赞叹那落日飞霞的瑰丽。然后呢?望着他们绝尘而去的背影,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陈原所说的“万金油”是指无论什么知识都要懂一些,但不必深究,浅尝辄止足矣。这体现了他独特的治学风格。
    B.陈原迷恋各种字典、词典,不仅反复读,而且改正词典中的错误,这为他编写字典、词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C.作者运用丰富的数字和大量的事例表明陈原阅读广泛及其刻苦的钻研精神,使得读者对陈原的治学精神有直观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D.文章将作者自己对陈原的评价、别人对他的高度评价以及陈原对自己的谦虚的评价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向读者展现出一个相对矛盾、复杂的多面争议学者形象。
    E.文章先从陈原的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入笔,再从多个方面表现陈原的贡献,最后联系现实,体现了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语句体现了陈原和胡适治学中哪些不同的风格。
    (3)陈原先生为什么被称为“通才”?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4)陈原作为一位通才,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通才的看法。
    【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