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其中塑造的“桃花源”成为无数读者流连的精神家园。《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两篇作品关系独特,它们在内容、主题方面多有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实乃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二者也有多处文字,若合符契。职此之故,虽然《记》与《诗》篇分为二,实应以一视之。然而仔细品读,在其传世的文本之中却又夹杂了某种不和谐。因为《记》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诗》却言“衣无新制”,《记》与《诗》的表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王维《桃源行》诗曰:“居人未改秦衣服。”看来,此中必有
        在《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无非是一些普通的生活劳作场景,土地、屋舍、良田、池塘、田间路、往来农人,这些应是他在桃花源外常见之物,故并无值得十分诧异之处。但其后却写道“见渔人,乃大惊”,此六字极生动,刻画出了桃花源中居民见到渔人后,生活所掀起的巨大波澜。在未有任何言语交接的第一眼相视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心理震荡?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渔人与桃花源中居民着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是因为这种外形上的明显差异,才引起他们的心理诧异。因此,笔者推测,《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如”乃“异”之讹字,陶公此处原句当作“男女衣着,悉异外人”。
        其实,王叔岷先生曾提出过此种设想。在《陶渊明诗笺证稿》中他说“昔年岷曾谓‘悉如外人’疑当作‘悉异外人’(颇有从岷此说者)。”但是后来王叔岷又对自己的说法提出了修正,他说“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意一贯。‘男女衣着,悉异外人’固与《诗》相合。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因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着(当为“者”之误,笔者按),盖谓其中男女皆衣着,亦如外人皆衣着,非就衣制之新旧今古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矣。”诚如王氏所言,这样一来,《诗》与《记》确实是不再了,但笔者却深感疑惑。因为自从告别原始社会以来,穿衣早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生活规范,以“文体省净,殆长无语”(锺嵘《诗品》论陶诗)著称的陶公岂会在此郑重其事地告诉读者,桃花源中居民与外面的人一样是穿着衣服的?
        “悉异外人”的文本在现存的陶集各版本中确实是找不到文献支持的,但仅此一字之易却将上述《记》与《诗》中存在的矛盾彻底消除。从学理上看,校勘学上有所谓“理校”之法,所以,改“如”为“异”是可行的。程千帆所撰《校雠广义•校勘编》中说:“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王氏以为改作“男女衣着,悉异外人”后再与前句“其中往来种作”连读便语义不畅。其实,陶公在此处描写中运用了三个视角:“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乃从整体着眼;“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是局部呈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乃细节描写。三个视角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层次井然。所以,此处“其中往来种作”断句时应归入第二层次局部呈现之中。纵横交织的田间路上,耕种的农夫穿梭,远处的村中传来依稀可闻的鸡鸣犬吠,这是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田间耕作图。
        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以上谨就《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一句略陈,期能符陶公之本意。
    (1)依据文本内容,以下对于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桴鼓相应:意即相互附应、紧密配合。“桴鼓”即是指“鼓槌与鼓”。
    B.待发之覆:即“待研究明确的知识、问题等”。“发覆”即“去其遮蔽”。
    C.抵牾:此处指文本内容的晦涩不畅。“抵牾”的本义指“牛角相抵触”。
    D.管见:作者自谦见闻不广,所见浅窄。“管见”即“管中窥物之所见”。
    (2)作者以王维诗证述观点,联系文本的内容推断,以下诗句出自王维《桃源行》诗的一项是 ______
    A.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B.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C.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D.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年劝酒人。
    (3)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应是“悉异外人”之误,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