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文学作品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当冰冷与温暖相遇    ①《国家宝藏》自2017年12月3日播出后,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5分。
        ②这个节目简单来说,就是一档介绍国宝的文博类节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宝藏》在用“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③在节目中,既有全国九大博物馆的馆长前来坐镇,也有一众明星嘉宾担当“国宝守护人”,通过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故事。此外,节目还以文物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在明星演绎宝物的前世故事之余,邀请画家、志愿者等亲临节目现场讲述宝藏的“今生”。各种嘉宾的联合演绎和诠释使文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就像节目的宣传词那样,文物也变得“活”了起来。
        ④在第一期节目里,最打动我的“国宝守护人”当属梁家辉先生。
        ⑤1982年,24岁的梁家辉每天从西苑出发,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故宫,拍《垂帘听政》。电影里,一身龙袍的梁家辉(饰演咸丰帝)站在太和殿外的城墙上,月色晕染着故宫的轮廓,也投映出清王朝末日的凄清剪影。
        ⑥“我那个时候就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就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
        ⑦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⑧梁家辉那天所悟的,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共同的感慨。穿上戏服的梁家辉一眼便窥探到了前朝旧事,而“月”在这里似乎也成了一个亘古共通的符号和意象。
        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文化即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河里,桨声灯影、横斜月色、巍然肃静的故宫城墙和穿越千年的国家宝藏沉淀在一起,而人却生生不息,隔着旧时月色与传统文化遥相对望,一起构成了时代的记忆。
        ⑩在文物的“今生”故事里,有一位嘉宾也姓梁。他叫梁金生,是一位典型的“故宫人”。
    ⑪69岁的梁金生在故宫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其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均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可谓是家学渊源。在石鼓南迁的过程中,梁金生的爷爷、奶奶和哥哥随文物去了台湾,从此一家人分隔两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团圆。而梁金生兄弟姐妹五人的名字,也分别取自南迁路上的地名,是一代故宫人引以为傲的印记。
    ⑫1933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热河,窥伺华北。考虑到故宫等机构保藏的文物有被焚毁或劫掠的可能,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等有识之士电告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尽快将故宫文物南迁,以策安全的意见。
    ⑬一番周折后,国民政府终于批准。自1933年初到1949年元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先后经过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其间经历了战乱、流寇、火灾、车祸,上百万件的文物却无一丢失。
    ⑭《国家宝藏》正是基于此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石鼓和守护石鼓安然迁徙的梁家三代故宫人的故事。它将人物的悲欢离合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下,以故宫人的家族故事为主线,于不动声色之间勾勒出氤氲苦难和乡愁之下的,故宫人的坚守之姿。
    在《国家宝藏》里,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关于“人”与“传承”的故事
    ⑯在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讲解员里,古稀之年的王佐诗老人已经在故宫志愿工作了11年,为游客志愿讲解了1100多个小时。
    ⑰曾任飞机发动机修理师的闵莉华说,她希望自己四岁的外孙女长大后能继续在故宫当志愿者。
    ⑱故宫文物,薪火相传,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⑲观众看完节目,无不被“国之重器”惊艳,但更让人们感动的,其实是精雕细琢、妙笔生花的古代艺术家,是筚路蓝缕、坚守岗位的数代故宫人,还有那些不求回报、助力于文化传承的志愿者们。
    ⑳国之重器,本性凉。因为人,才更有温度。
    (摘自知著网,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2)第⑮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标题“当冰冷与温暖相遇”的理解。
    (4)仿照第⑱段加点词语造句。
    故宫文物,薪火相传,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______ 之美,不仅美在 ______ ,更美在 ______ ,美在 ______ 。
    (5)国宝是时光凝练的传奇,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代代守护与传承。读了本文后,请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感受。
    【考点】散文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