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潘向黎
        上苍厚我,从初中开始,听父亲在日常中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
        父女两人看法一致的很多,比如都特别推崇王维、李后主,特别佩服苏东坡;也很欣赏三曹,辛弃疾;也都特别喜欢“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也有一些是同中有异,比如刘禹锡和柳宗元,我们都喜欢,但是我更喜欢刘禹锡,父亲更喜欢柳宗元;最大的差异是对杜甫的看法。父亲觉得老杜是诗圣,唐诗巅峰,毋庸置疑。而当年的我,作为八十年代读中文系、满心是蔷薇色梦幻的少女,怎么会早早喜欢杜甫呢?
        父亲对此流露出轻微的面对“无知妇孺”的表情,但从不说服,更不以家长权威压服,而是自顾自享受他作为“杜粉”的快乐。
        他读书读到击节处,会来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诗;看报读刊,难免遇到常识学理俱无还耍无赖的,他会怒极反笑,来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也是杜诗;看电视里不论哪国的天灾人祸,他会叹一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还是杜诗;而收到朋友的新书,他有时候读完了会等不得写信而给作者打电话,如果他的评价是以杜甫的一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开头,那么说明他这次激动了,也说明这个电话通常会打一个小时以上。
        晚餐后父亲常常独自在书房里喝酒,喝了酒,带着酒意在厅里踱步,有时候踱着步,就念起诗来了。《琵琶行》《长恨歌》父亲背得很顺畅,但是不常念--他总是说白居易“写得太多,太随便”,所以大约不愿给白居易太大面子。如果是“春江潮水连海平”,父亲背不太顺,有时会漏掉两句,有时会磕磕绊绊,我便在自己房间偷偷翻书看,发现他的“事故多发地段”多半是在“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一带。若是杜甫,父亲就都“有始有终”了,最常听到的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他总是把“哭”念成“阔”的音。有时候夜深了,我不得不打断他的“牵衣顿足拦道‘阔’”,说“妈妈睡了,你和杜甫都轻一点。”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怎奈去日苦多,人生苦短。“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可叹智者死去,与愚者无异。十年前,父亲去世,我真正懂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的涵义。可是我宁可不懂,永远都不懂。
        父亲是如此的喜欢杜诗,于是,安葬他的时候,我和妹妹将那本他大学时代用省下来的伙食费买的、又黄又脆的《杜甫诗选》一页一页撕下来,仔仔细细地烧了给他。
       不过这时,我已经喜欢杜甫了。少年时不喜欢他,那是我涉世太浅,也是我与这位大诗人的缘分还没有到。
    改变来得非常彻底而轻捷。那是到了三十多岁,有一天我无意中重读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不是杜甫,简直就是我自己,亲历了那五味杂陈的一幕--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蓦然相见,不免感慨:你说人这一辈子,怎么动不动就像参星和商星那样不得相见呢?可都不年轻喽,彼此都白了头发。再叙起老朋友,竟然死了一半,不由得失声惊呼心里火烧似的疼;没想到二十年了,我们还能活着在这里见面。再想起分别以来的变化有多大啊,当年你还没结婚呢,如今都儿女成行了。你说见一面实在不容易,今晚就好好共饮吧,明天就要再分别,世事难料,命运如何,便两不相知了。
        这样的诗,杜甫只管如话家常一般写出来,我却有如冰炭置肠,倒海翻江。
        就在那个秋天的黄昏,读完这首诗,我流下了眼泪,我甚至没有觉得我心酸我感慨,眼泪就流下来了。奇怪,我从未为无数次击节的李白、王维流过眼泪,却在那一天,独自为杜甫流下了眼泪。却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
    我在心里对梁启超点头:您说得对,杜甫确实是“情圣”!我更对父亲由衷地点头:你说得对,老杜“着实好”!
        那一瞬间,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大概只能是“心会”二字。
        作家荆歌的小字非常秀丽,他很喜欢周作人,如果朋友请他随意写一幅字的话,多半是周作人的“且到寒斋吃苦茶”。我对老杜“路转粉”之后,有一天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不要写你亲爱的周作人了,给我录一次老杜的《赠卫八处士》吧。荆歌录完这首诗,也很感慨,写了一个小跋,说此诗“有人生易老,岁月匆匆之感”。
       是啊是啊,岁月匆匆!父亲离开已经十年。童年时的唐诗书签也已不知去向。幸亏有这些真心喜欢的古诗词,依然陪着我。它们就像一颗颗和阗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
        作为一个不能免于郁闷和忧虑、时常觉得活得辛苦的人,我觉得多读古诗是让自己“平民愤”、寻找心理平衡的一大妙法。我的作品《看诗不分明》这个书名其实就来自我家两代人共读的《乐府诗选》,出自这两句:“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这两句诗多好啊--芙蓉就是莲,隐于雾中,看不分明,“莲”和“怜”同音双关,“怜”者,爱也。这是陷入爱情的人患得患失的心情,用流行歌曲唱出来就是“你到底爱不爱我”?用微信表情表示,就是长草颜团子扯花瓣卜感情卦,这一瓣,“爱我”,再一瓣,“不爱我”。一代代的纠结不会完,幸亏花瓣也是扯不尽的,因为繁花一片,永远开在杜甫的诗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原文有删改)(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庸置疑 ______
    ②无知妇 ______
    步 ______
    然 ______
    (2)请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作者说“父亲”是“杜粉”,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哪些表现足以担得起这样的评价?(四点即可)
    (4)作者写“父亲”夜晚读杜诗,为什么还写到他读白居易的诗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情形?
    (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它们就像一颗颗和阗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
    (6)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改变来得非常彻底而轻捷”?
    (7)如何理解文章题目“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的含义?
    【考点】散文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