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多雪的冬天
    聂运伟
       ①1974年的冬天,我正在湖北随州插队.那年,雪非常大。满眼白皑皑的景色,饥饿的乡村连炊烟都快绝迹了。无聊至极的日子里,听说百里外的一个村子里一个女知青有一本柯切托夫的小说《多雪的冬天》,那个时代的稀罕物。为了读到此书,我决定来个雪地里的长征。认识这位女知青的同学告诫我:千万别去,那是一个眼中无人的人,根本不会搭理你。在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今天的学生是无法理解一本期盼已久的书所产生的诱惑会有多么的大。
       ②不管路途遥远,不管风大雪厚,不管饥肠辘辘,不管身无分文……我去了。路上走了两天,到了书的主人门前,敲门。一个冰冷的冬妮娅,连我的话都没有说完,就“啪”地一下关上了门。我当时想,保尔太幸福了,他的冬妮娅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啊!
        ③那年,我19岁多,早已练出一身“”的本领,各种各样的冷眼、白眼,压根不会引起心理上的太多反应,相反,书的主人的高傲激起了我莫名的亢奋:我一定要看到这本书。
       ④我掉头去了一位老乡家,把命根子一样的20斤粮票送给了老乡,说:我在你家里住几天。从老乡的嘴里,我得知书的女主人因“黑五类”的身份,在同来的伙伴都招工走后,便开始对人冰冷起来。
        ⑤第二天,第三天,我每天都去那位女知青的门前,把一堆老树疙瘩全部劈开,码好堆在门前。做完后,我往紧闭的大门里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来我总会读到《多雪的冬天》的,但我不会忘记这个多雪的冬天的,再见。
        ⑥那天,也是岁末。晚上和老乡喝了一点酒,早早进入了梦乡。鸡叫头遍的时候,我醒了,该走了。 推开屋门,雪地里有一团燃烧的红色,一条红围巾包着一本书,在雪夜里绽放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的那团火光。书里夹着一个纸条:不许带走,看完后放在我的门前。我又多呆了一天,还书的时候,我依然用那条红色的围巾把书包裹得严严实实,悄悄放在书的主人的门前,不是不敢敲门,而是第一次领悟到庄严和静穆。
        ⑦门缝上插着一个信封,我知道,那是给我的。信的封口粘得很紧,信封上写着:回去看!!!我觉得这是圣洁的三个字,是不能亵渎的。
        ⑧两天后,我打开了信封,娟秀的笔迹书写了四行诗:你在门外,我在屋里;你在雪地里看书,我在心里读你。肯定是流泪了,我把这张纸条慢慢吞进了心里,每个字都融进了血液,我甚至听得见血管有力跳动的声音。
        ⑨许多年后,当我看“血脉贲张”这个词时,我就想到那个多雪的冬天,就会听到血管跳动的声音,就开始执著地认为,当一首诗无法唤起我对多雪冬天的回忆,不能给我血脉贲张的感觉,我不会认为这是一首好诗。
        ⑩三十年后,我和书的女主人有一次xiè hòu,她并没有走出不幸,但她告诉我:从那个多雪的冬天以后,她不再怀疑人和人是可以沟通的,书就是沟通的媒介。
        ⑪四十多年了,那份因书而激发出来的对他人的理解与同情,刀割一般留存在心底。每念及此,人生的暖意便苏醒了,并将永远温暖着我的人生。
    【注释】①插队:文革时期城市里的中学生毕业后去农村生产队劳动,这些学生叫“知青”。②冬妮娅:与后文的“保尔”,都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人物。③黑五类:是文革中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的合称。
    (1)基础阅读
    ①看拼音,写汉字:xiè hòu ______
    ②第③段加点词“活着”的意思是 ______ ,其引号的作用是 ______ 。
    (2)请从记叙文四要素的角度,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时间: ______     地点: ______     人物: ______
    事件: ______
    (3)第⑥段的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你作简要分析
    (4)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无饭可吃无书可读,是插队知青最深刻最惨痛的集体记忆。
    B.读书做诗写信交流,是超越物质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故萍水相逢一见如故。
    D.人与人相识相知的重要途径,是真心的理解和真诚的对话。
    【考点】散文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