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叶嘉莹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所谓心与“外物”的相感,乃是兼有外界时节景物(物象)与个人生活遭际(事象)二者而言的。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生死离别的现象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看到沿途有饥饿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关心吗?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习作诗的一个真正的动机和兴起。学习诗,不仅使人心不死,更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从周朝开始,我们中国人就非常注重诗歌的吟诵。《周礼》中曾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里“兴”指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只要心动,就会兴发,就有感动。因此,教学应先要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道”就是引导的意思,是指对于感发指向的一种导引以及告知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为了能对诗歌可以随时随地地感发,并且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是又提出了“讽”与“诵”的要求。古人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就是说诗不但要背,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因为吟诵的时候,感情是随着声音而活动的;随着声音的韵律,有一种感情在内心徘徊流动。
        当有了背读吟诵的训练后,就可以有“言”和“语”的练习了。“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言”和“语”是引用诗句以为酬应对答的一种练习。举一例说明:晋国公子重耳被其父宠爱的一个姬妾所害,遂周游列国,见到秦国穆公。秦穆公背《诗经》中的一段诗,重耳也背一段诗,两个人就此结成盟友。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回国做国君,还把女儿嫁给他。这种以诗对答便是“言、语”。将诗歌吟诵用于外交,即“言”;用诗回答,即“语”。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训练中,吟诵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以及其源流之久远悠长。
    (有删改)
    (1)下列关于诗歌“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看到外界的景物,引起了一种内心的感动,然后用诗歌的形式将这种感动表达出来,进而成为能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诗作。
    B.要想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人心是不能够死的。只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就可以写出佳作。
    C.辛弃疾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两句词充分体现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点。
    D.钟嵘认为诗歌是万物的生长变化感动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的表现,也表明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从辛弃疾的观点看,世间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万物的生长变化,也都可以成为写作诗歌关照的对象。
    B.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种对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的关怀。
    C.作者认为,学习诗,可以使人心不死,而且,还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D.不但要背诗,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吟诵的时候,感情随着声音而活动,这样,便会有一种感情随着声音的韵律在内心徘徊流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注重诗歌的吟诵,从周朝便已经开始了,《周礼》中曾记载的“兴”,指的就是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
    B.吟诵诗歌,需要心动,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便可以产生感动。
    C.“讽”与“诵”,是在“兴”与“道”的基础上提出的吟诵诗歌的要求,可以使人达到对诗歌随时随地地感发,灵活自如运用的地步。
    D.“言”和“语”是吟诵诗歌的最高要求,晋国公子重耳便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秦穆公结成盟友,最终回国做了国君。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