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谈学者

         ①在上一期的《文星》里看到居浩然先生的一篇文章谈论学者的特征与性质。换言之,怎样才能是一个学者呢?居先生提出了三点:第一是诚实;第二是认真;第三是纪律。愿再补充申说一下。

           ②学者以探求真理为目的,故不求急功近利。学者研究一个问题,往往是很小的而且是很偏僻的问题,不惜以狮子搏兔的手段,小题大做,有时候像是迂腐可笑,有时候像是玩物丧志。这种研究可能发生很大的影响,或给人以重要的启示,但亦可能不产生什么实际的效果。在学者自身看来,凡是探求真理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题目不嫌其小,不嫌其偏,但求其能有所发现,纵然终于不能有所发现,其探讨的过程仍然是有价值的。学者的态度是“无所为而为”的,是不计功利的。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我们只消看看他所研究的题目,就可以约略知道他是否有走上学问之途的希望。学者有时为了探讨真理,不惜牺牲其生命,不惜与权威抗争,不为利诱自然是更不待言的了。

    ③小题大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小题大做需先尽力发掘前人研究的成果与过程;需先对比一小题所牵涉到的其它各方面的材料做一广泛的探讨,然后方能正式着手。题小,然后才能精到。可是这精到仍是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题目若是大,则纵然用功甚勤,仍常显肤泛,可供通俗阅览,不能做专门参考。高谈义理,固然也是学问,不过若无切实的学问做后盾,便要流于空疏。题小而要大做,才能透彻,才能深入,才能巨细靡遗。所以学问之道是艰辛的。

         ④学者有学者的尊严。他不屑于拾人涕唾,有所引证必注明出处,正文里不便述说则皆加注脚,最低限度引号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正式论文,必定脚注很多,这样可显示作者的功力和负责的态度。不注明出处,一方面是掠人之美,一方面是削弱了自己论证的力量。论文后面总是附有参考书目,从这书目也可窥见学者的素养。学者不发表正式论文则已,发表则必定全盘公布他的研究经过,没有一点夹带藏掖。

    ⑤学者不肯强不知以为知。自己没有把握的材料,不但不可妄加议论,即使引述也往往失当,纰漏一出,识者齿冷。常见文史作者,引证最新科学资料,或国学大师,引证外国文学,一知半解,引喻失当,自以为旁征博引,头头是道,实则暴露自己之无知与大胆,有失学者风度。

    ⑥有了学者的态度,常年累月地锲而不舍,自然有相当的造诣。但学者,永远是虚心的,偶有所得,亦不敢沾沾自喜,更不肯大吹大擂地目空一切,做小家子气。剑拔弩张的火辣辣的,不是学者的气息,学者是谦冲的,深藏若虚的。

    ⑦学者风度,中外一理。不过以我们的学校制度以及设备环境而论,我们要继续不断的一批批的培养学者,似乎甚有困难。以文字训练来说,现代文、古文、外国文都极重要,缺一不可,这只是工具的训练并不是学问本身,而我们的一般青年学子中能有几人粗备语言文字的根底。现在的大学很少有淘汰作用,一入大学,便注定可以毕业,敷衍松懈,在学问上无纪律可言,上课钟点奇多,而每课都是稀松。到国外去留学的学生,一开学便叫苦连天,都说功课分量重,一星期上三门课便忙不过来。以此例彼,便可知我们的教育积弊之所在。这不是办法。国家不能等待学者们自生自灭,国家需要有计划的培养青年学者,大量的生产,使之新陈代谢,日益精进,这不是一纸命令的事,也不是添设机构即可奏效,最要紧的莫过于稳定的生活和充足的设备。讲到学者的养成,所有的学术教育机构皆有责任,有人讥笑我们为文化沙漠,我们也大半自承学术气氛不足。须知现代的学者和从前不同。现代的人做学问,需要图书馆、实验室的良好设备来辅助。我深感我们的高等学府培育人才,实际上是漫无目标,毕业出来的学生从事专门职业,则尚显准备不足,继续研究做学问,则大部分根底也差。这是很可虑的。(作者 梁实秋 有删改)

    (1) 本文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是一个学者”?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②—— ⑥段和第⑦段议论的内容之间有和关联?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作者的论述,辨析下面事例侧重表现了学者的哪些特点?

    事例一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开始向古代典籍钻探。他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不动声响,无声无闻,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事例二 诺贝尔一生中,获得了将近400项科学发明的专利。人们总是说,诺贝尔发明了硝化甘油。听到这种说法,他总要予以更正。他说:“我不曾发明硝化甘油。但是硝化甘油没有引爆方法就不能应用,这个引爆方法才是我发明的。此外,我还发明了大量制造硝化甘油的便利方法。”诺贝尔讲的是实情。硝化甘油是意大利化学家苏雷罗发明的。不过,把硝化甘油制成烈性炸药,却是诺贝尔的功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议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