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清明时节话秋千》,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时节话秋千
      ①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先是流行于皇宫内院,在南北朝时期流传到民间,唐代以后大为盛行.“秋千”的得名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中原女子学得这一游戏后,采用树立特制木架、悬挂彩绳的方式,身着绚丽的服装,或坐或立,“揪”绳推引“迁”移,故名“秋千”;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出现在唐人高无际的《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里,其中提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②南北朝时,戏秋千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此后,戏秋千的时间向后推延,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期间.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二天,其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后来又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割自己的肉为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归国做了国君以后,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躲藏不见,晋文公手下人放火焚山,原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百姓们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清明在古代都是国家性的法定节日,唐宋时期两节相加最长有7天的假期.官方的倡导与民众的参与使得这两节期间有了众多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民俗活动,如扫墓、禁烟、祭祖、吃冷食、插柳、踏青、蹴鞠(中国古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技能和体育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赏花、咏诗等,戏秋千也是其中之一.
      ③戏秋千的时间在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期间,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依据,如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其中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诗句,可见唐代寒食节京城长安蹴鞠、戏秋千的热闹情景;而由杜甫《清明二首》中“万里秋千习俗同”一句,我们同样也可读出清明节期间戏秋千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④节日风俗往往会成为关涉节日的古诗的重要题材,作为寒食、清明节期间颇具代表性的风俗,秋千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说明它的确是此类诗词的标志性意象之一.而这一意象给人带来的联想感受又是十分丰富的.
      ⑤在古典诗词中,秋千意象是与春天、欢乐、青春相关联的.首先,秋千与红杏绿柳、春烟画船一样,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如“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其次,戏秋千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娱乐:宫城内外,草野乡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都不甘落后,在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人们竞戏秋千,这是何等的热闹快活!其三,秋千虽然老少皆宜,但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所以秋千意象往往与青春年少有关,如“少年儿女重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然而,秋千又与悲伤、惜春、叹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它便牵动了人们的惜春、伤春情怀.那些节后未拆的秋千冷落在残花巷陌,撩人愁思,如:“清明过了,残花巷陌,犹见秋千.对景感时情绪乱…”过了寒食,秋千不再戏,惨景不堪看.
    ⑥秋千是中国古代寒食、清明节的代表性游戏之一,由此也成为寒食、清明诗歌的典型意象,它一方面联结着【甲】春景的美好和青春的欢乐,另一方面又引发出【乙】人生的感伤和悲愁情怀.了解秋千和与之相关的诗词,既可以帮我们增加古代寒食、清明节的民俗知识,又有助于我们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7期,有删改)
    (1)文章①~⑤段从        、秋千作为诗词的意象带给人的感受三个方面对秋千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说明.(3分)
    (2)联系第⑤段,具体说说第⑥段中画线的【甲】【乙】两句不能调换的理由.
    (3)下面这首诗印证了第④段中有关秋千的说明,请引用相关诗句对此作具体分析.
                                   和春深
    [唐]白居易
                   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
                   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考点】说明顺序,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阅读综合,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中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