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酒文化好像被认为是中国的古韵之一.但中国的人均酒精消费其实并不高,清朝时的传教士就发现:中国人有酒士但无酒鬼;餐酒传统不显著,但酒桌文化很醒目.大家会凑热闹,一起故意将人灌醉,但自己没事吃饭不会抿个小酒.即使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酒精消费依然不是“强国”,主要原因还是餐酒传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年人均消费酒精大约4.21升,美国酒 精消费是8.44升--这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很一般的水平,但足足比中国高了一倍.
      全世界酒精消费水平较高的国家,都有着餐酒文化传统,比如俄罗斯是11.03升,捷克高达14.97升,法国德国奥地利和白俄罗斯是一个层级,大约都在11升左右,连亚洲的韩国都有11.8升.很显然,韩国人的餐酒文化传统比中国要浓,当然有人说,因为韩国人冬天冷的时间长,需要没事来点小酒御寒.但是暖和的泰国有6.37,非洲的尼日利亚和乌干达都有9.78和10.93.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人其实是不好酒的.
      中国人不好酒的另外一个证据是女人的酗酒率,这个数据基本可以证明国民是否真的爱喝酒.日本、泰国和韩国的女人酗酒率都比中国高.女人的体内水分比男人少,在饮用同量的酒精后,女人血液里面的酒精含量会比男人高,所以女人如果真的爱喝,她们有着比男人更高的酒精依赖.女酒鬼出产比较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餐酒文化非常盛行的国家.
      另外一个试验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所做的调查,他们 统计华人移民到加拿大之后的酒精消费,发现跟在中国时相比,这些人的酒精消费大减,降低幅度甚至高达70%.原因很简单,这些中国人在国内都是有身份的人,应酬很多,但搬到加拿大之后,没有多少熟人,适应了国外那种不咸不淡的人际关系,酒局大大缩减,而在加拿大的韩国人,酒精消费量依然如故.
      虽然中国没有像俄罗斯那样盛产大量酒鬼,但盛产大量居心叵测的劝酒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跟俄罗斯人相比,大部分中国人认为酒不是好东西,不需要抢着喝.那么为什么爱劝酒呢?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投名状文化”:你必须通过某种伤残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诚意,如果双方都显示诚意,那么就一起醉吧!如果不能喝酒的人愿意冒着头疼脑裂风险醉酒一场,那么他是值得信任的,或者进入了诚意的门槛.
      中国社会长期是层级社会,是没有个人主义传统的,个人必须社区化或者官僚科层化生存.对于底层人来说,他们需要某种身体上的受损付出以获得信任,对于高层来说,他们顾忌的是面子,但也愿意用自己的“出丑”来获得信任.而酒桌的酒精文化则完美地满足了这两点.而在酒桌文化之后,中国人是厌恶喝酒的,他们大部分不愿意将酒精延续到家庭餐桌.
      几乎所有的餐酒文化传统,都有限制酒精的各种文化或者势力,比如宗教.正儿八经的宗教基本上都是禁酒的,认为酒精消费是有罪的,虽然基督教有圣餐酒,但那是一种缀饮,将 酒看做是耶稣的血.伊斯兰对酒的禁止更是严酷,甚至严厉过猪肉的不洁.印度教也是讨厌酒的;就连鼓励多妻制,有点淫荡色彩的摩门教,也是限制酒精消费的.
      事实上,中国一直以来没有对酒精限制的文化,本土的儒家、道家没有,连中国改良的佛教,在唐朝鼎盛时期,都没有向全社会推广禁酒的立场.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本质上不好酒,酗酒不是个大问题,也没必要禁酒.可以说,中国的酒传统只是一种有点变态的“社交江湖机心术”.
                                              (摘自《时代金融》2013年第2期   作者 唐学鹏)
    (1)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酒士与酒鬼                     B、中国人并不好酒
    C、餐酒文化的影响                  D、宗教与酒
    (2)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酒桌文化很引人注目,但中国人历来没有餐酒传统,人均酒精消费其实并不高.
    B、宗教认为酒精消费是有罪的,即使是改良的宗教,也是限制喝酒反对喝酒的.
    C、餐酒文化是一种社交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人种差异等没有必然 联系.
    D、女人体内水分比男人少,所以女人如果爱喝酒,就更容易产生酒精依赖,成为酒鬼.
    (3)纵观全文,如何理解“中国的酒传统是一种有点变态的‘社交江湖机心术’”?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