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个‘灵’字,其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滋养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也没人知道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一条人命,去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肉的斗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在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锻炼的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形而上”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