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
    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1)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3)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4)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