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