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