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i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织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活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使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劳动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的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起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生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光影里闲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与“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